新龙腾小说网
新龙腾小说网 欢迎您!
新龙腾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回唐

第107章  晚宴(六) 文 / 召白

    这种场合下,武十一郎即便对李清再过记恨,也不会出现昨晚上那一幕。这次晚宴上玉真公主把李清推了出来,亮明了李清的身份——大唐长公主的义子,单这一身份就要比在座的很多人尊贵许多。

    当然类似于武庆元和王引之这样的人已经对今晚宴会上的时候提前了解到了,自然知道玉真公主颇费周折的弄出一个这样规模的晚宴的真实目的。李清的身份也被调查的清清楚楚,这时候在李清面前几人自然和和气气。

    “家父王鉷,官拜御史大夫。听闻前日堂弟王七郎在大街上冲撞了二郎。引之在这里替七郎赔罪了。”

    王引之拱手说道,神情颇为诚恳,仿若之前王七郎断腿之事从来没有发生过。

    “清哪里受得起。当日不过是恰好路过那里,倒是因为清的缘故跑走了凶手。”

    李清笑着回礼道。看上去对之前的事情完全没有放在心上。

    从王引之的神色看倒像是对此事颇不以为然,就好像王七郎与自己没有太大关系似的。李清心中有些警觉,王引之这种人城府很深,以后怕是不好相处了。

    当然,表面上来看,双方这种态度倒是对之前产生的芥蒂已经完全消除。随后的交谈中双方再也没有提到前天晚上的事情,就连一开始一起过来的武十一郎也只是静静的在旁边站着。武庆元在王引之说起前晚的事情的时候也说了些道歉的话语,但总之前天的事情好像就这样过去了,也仿若根本就没有发生似的。

    简短的几句交谈,倒是令李清对这些权贵世家的后辈有了一个更深的认识。看来每一个能够爬上高位的人都并不简单,后辈子孙之中也不全是整日花天酒地的纨绔之徒。

    当然在这红楼之中意气用事的事情不会发生。在场的众人大多过来跟李清打了招呼,很多人李清并不认识,倒是多亏了寿春公主和李俶的介绍。这次晚宴过来聚会的人中间竟然有五位王子,其中三位是李隆基的孙子,另外两位一个是惠宣太子李业的儿子李珍,另外一位却是让皇帝李宪的孙子,嗣宁王的儿子李典。虽然这两位也是皇族王子,但是并非李隆基一支,倒是在长安城中算不得最为权势的人,倒是还不如李俶炙手可热了。

    论辈分的话,李珍跟李清倒是同辈,比李俶还要大上一个辈分,这时候是袭了惠潍子李范的王位,为嗣岐王。李珍的年纪比较大些,这时候三十岁左右的年纪。刚才众人过来打招呼的时候,这李珍倒是坐在那里没有动,在李俶介绍过李清才知道这位就是岐王,但是并不是“岐王宅里寻常见”的那个岐王了。

    李珍旁边坐着几位老宅是这次玉真公主特意请过来的,都是长安城中的名宿,家世地位也是极脯这几人中有两人还是“五姓七家”出身,家学渊源,在长安城的纬之上有着很高的名望。

    红楼这里参加宴会的人还是以年轻人为多,那李珍也自持身份,并没有太多的与这些人寒暄,整夜就是坐着自己的座位上跟身旁的这几位老人领闲谈。这几位老人一晚上也是指点谈笑,毕竟是有着真才实学,口中倒是跟周边的人谈论诗词歌赋之类的经验,场中倒是颇有几位好文者与其侃侃而谈的。

    李清并没有想着过去凑热闹。但是今晚的宴会很大一部分原因却是为李清而办的,即便那些人不过来与李清认识,李清也需要上前跟众人招呼的。李清和李俶走到李珍与几位老者坐席前面的时候,一位老者正在高谈论阔:

    “‘云想衣裳花想容’这首诗是李太白在前年的时候作的,这两年倒是传遍了整个长安,在歌舞场等场合传唱不衰。诗词的确是很好的,但是显得刻意用词,格调有些不广。更何况,这首诗有些向那杨家女子献媚的意思,这是老朽不喜欢的。

    “摩诘,老朽知道你与李太白是好友,我说这些不要不爱听。”

    那老者对身旁的中年人说道。中年人看上去大约四十岁年纪,留一缕长须,脸型消瘦,细眉阔目,看上去给人一种温和无争的感觉。

    那中年人笑着说道:

    “哪里,哪里。我想若是太白兄听到崔老的话也是会恭敬接受的。”

    “哈哈。对了,最近在长安城中倒是有一段时间没有太白的诗词传出了,不知道摩诘是否知道他的行踪?若是有暇可以约出来聚聚。”

    李清愣了下,还真是王维,没想到李白竟然提起过自己。

    “是。开元二十三年的时候我跟青莲居士见过几面。”

    王维又道:

    “这两年见到太白兄的时候还会偶尔提到你,长公主对你也是赞不绝口。‘花开’诗就连太白兄也是称赞不已的。”

    “不过是佳句偶拾,倒是让王居士见笑了。”

    李清谦虚道。这时候旁边的崔琚诧异的问道:

    “你就是‘花开时节动京城’的作湛”

    “是。”

    “没想到啊,小小年纪能有如此佳作。虽然之前老朽也有耳闻,但还是没有想到。这些年可曾有什么诗作没有?”

    崔琚感叹道。

    “倒是没有。这些人一直在王屋山学艺,不曾谢过什么诗。”

    “可惜了,去山上学修道做什么,耽误了课业。若是从小找个名师指点,将来未必不能中个状元。”崔琚看着李清,叹息。随后又道:

    “不知道小郎君是否有兴趣跟着老朽学些经史子集?”

    崔琚提议让李清随自己学习儒家经典,倒是有些爱惜李清的才华了,当然,曾经官至礼部侍郎的人也并不是迂儒,李清作为长公主的义子,以后的前途自然不用多言,崔琚未必就没有这方面的考量。

    “哈哈,清郎君还不快答应。崔老可是极少收徒的。”王维在边上笑着说道。

    “谢崔公,清所愿也。然而这等隆重之事还要先回禀了长公主。”

    “嗯。正是。”崔琚点头道,

    “想来长公主也是会答应的。”

    接下来,崔琚等人了李清坐在旁边一起畅谈。李清这时候其实还是对王维这位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大诗人感兴趣,特意坐在了王维身旁,与其闲聊些诗词歌赋,偶尔打听一下王、李等人的事情,看上去更像是王维的崇拜者了。

    王维这时候的诗画应该算是到了本人的一个时期,诗画双绝,已经算是达到了随心所欲的地步。不经意间的话语都会让李清对诗词有着更高层次的理解。其实,这时候的李清本身的诗词素养也已经比较高了,毕竟来大唐已经十年了,从小接触诗词,虽然更多的时间是在山上修道学艺,但是对诗词一道还是有着自己独特之处。李清偶尔说些对诗词的理解倒是也让王维和崔琚等人赞叹不已,愈发觉得眼前这个十五六岁的少年人是个难得的才子了。在崔琚的话中甚至于李清可以跟正在水馆那边参宴灯方远、于是之并列了。作者召白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全文阅读 | 加入书架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书页 | 返回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