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龙腾小说网
新龙腾小说网 欢迎您!
新龙腾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一品富贵

第九十二章 地图(下) 文 / 午后方晴

    民以衣食为天,衣食又以耕地水利与农具为天,宋九写得多,赵普的书吏记得也多。但教育也不可忽视,宋九劝动了秦再雄于辰州设一书院,不是每一个官吏肯掏出这个心窝的,也不是每一个酋首是秦再雄,此例不可做常例。宋九将前面书信上滇议推翻,提出一个新办法,不用朝廷掏多少钱,湖南士子不多,这个无坊,还是有的,就象宋九一样,官府掏一点钱,替士子盖几间房屋,置一些桌椅,给一些粉笔黑板,笔墨纸砚,略给士子一些补贴。让他们在家中教村民孩子少年读书。不求出多少文豪进士,只求能让更多的人会识几个字,能算一些简单的算术。甚至一些困窘的士子,可以将他们迁往安全的熟蛮区域,划出一些耕地,给一些农粳同样再修房屋,给一些补贴,一是解决了这些士子的困窘,二是能将教育向熟蛮普及。这个用钱不多,虽然速度会慢一点,但就象传染病一样,最终会形成范围越来越大的良性传染。与现在朝廷开发潭州一个道理,那是以片带面。这是以点带片,以片再带面。

    再者就是商业。

    几个大佬说了这个那个难处,宋九也认为有难处。然后下去看了看,朝廷没有鼓励商贸,实际各蛮部也有商业,就包括一些生蛮将货物运出来,与汉户或者熟蛮主动交换一些必须的商品带回深山。

    然后宋九细想。

    这是自发的商业活动,湖南的几个主要官员肯定不会禁止,那么有没有良性的诱导?

    最后也想出一个办法,开始自己陷入误会,认为互市是放在生蛮与汉户交界的地方,主要现在宋朝还没有大规模的互市安排,契丹禁通商了,要么西北,哪里宋九一次未去过,朝廷也没有引导,同样是自发性质的商业活动。

    宋九的办法就是不将互市放在交界地方,而是放在内陆地区,例如在湖南南方,放在衡阳、耒阳、郴州城外,让它离城门不能太远,一不会危害城池安全,二是若有意外,能及时撤进城中,这些互市在内陆,商税也就能归朝廷所得。这个想法与宋朝后来互市想法有很多吻合之处,比如岭南与大理互市放在了邕州。但还有许多缺陷,宋九能提前想出来就不错了,哪里会想得那么长远。

    只要这些做好,再加上一些小措施,民族问题,道路问题也就解决。

    宋九看了许多部族,各个形式都不一样,居然能看到原始均分生活方式,肯定是落后的生产方式,但人家觉得就好,怎么办?还有一部分是各干各的,推选一个酋长领首,听从酋长号令,这类最多。最后是农奴制。真有,特别是夔峡蛮深处,但哪里宋九不敢了。有租佃制,极少。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各个官吏说山高林深,生活闭塞。其实换一种说法,就是缺少沟通,缺少交流。东寨百姓饿了还知道到河里抓鱼充饥,西寨百姓不懂,以为鱼有毒,宁肯吃观音土树皮,也不敢吃鱼。但只要相互来个交流,当真观音土比鱼更美味?

    宋九又将湖南各蛮情况细分了一下,南方各部族规模比较小,这有各种原因,可能是南汉与原来的湖南几个政权交界处,双方重视,在两大政权冲击下,除了五岭深处有一些大部族外,余下的部族规模只能变小,或者其他原因,这非是宋九能知道的。但也不能小视,若有人凝聚起来,五岭里又有许多生蛮部族,冲击力同样会很大。

    南北江蛮,秦再雄控制力量主要是北江蛮,他对南江蛮影响力不是很大,不过也不要紧,哪里离湖南核心区域也远了。主要还是北江蛮。秦再雄在没事,就怕秦再雄去世后的变动。

    还有夔峡蛮,哪里最凶残,不过显然朝廷也没有好办法,地形太复杂了。最后就是梅山蛮,宋九看了看,断定它以后若不治好,会让朝廷十分头痛。原因简单,它上沟通澧朗二州,东连潭州,南下衡州,只要蛮民一出山,就能直接危害汉户与熟蛮户。

    强行征肯定不行的,就是征下来,朝廷也没有充足的官兵驻扎,官吏治理。这只有引导,有一个引导方法,还是传染法。现在宋朝能送脑白金,为什么不能开一个茶话会?

    例如元旦节,将一些大酋长们约出来,在一起吃吃酒聊领,再送一些小礼物,完了带着他们参观围田、水中坝、梯田、学堂以及互市,什么也不说,若有人艳羡,行啊,你们若想,我会派人教导你们怎么去做,甚至主动提供一些农具。商品运不出来,也行啊,你们发动寨民修路,朝廷再提供一些支持。想读书,派子弟出山学习,还提供其吃喝用住,学好了将知识带回山中,提供笔墨纸砚与书本,向其他蛮民子弟传播。顺便再给他们洗洗脑,你们要感谢朝廷,感谢陛下,加强他们对朝廷的凝聚力。

    看到这里,东府一干书吏与赵匡胤全部大乐,无他,这就是宋九在河洲吸纳资本方法的演进版,也能叫姜子牙钓鱼版。

    不过将大理与交趾纳入版图,不是宋九说得那么容易,凭王全斌若率军征大理,还不知得出多大的漏子。

    与他那把扔出的玉斧无关,这关系到国运,自己说过的话何必非要算数?想了许久,最后还是认为搁置,巴蜀都是一个烂摊子,想什么大理交趾南汉南唐北汉!

    又扔出几张日记:“宋九,你不怕唐国会强大?”

    宋九接过来,有围田的事,有种子的事,宋九看了问了,湖南主要农作物有菽、粟、豆,也有人开始大规模种植大小麦,麦推广容易,有基础。另外就是水稻,也很早就有了,不过与河南洛阳稻种和尚稻一样,对地力与水要求比较脯产量也低。宋九借着他那个子虚乌有的先生之口说了一句,稻种弱也,亩不足二石,地须膏腴,水力须足,远不及占城稻种,唯其耕作落后,以精耕细作,引占城稻种,亩可达五石上。

    就这么一个子虚乌有的先生,有时候赵氏兄弟想揍宋九,怎么不禀报朝廷,匆匆学了一些学问的学生如此,可想老师的本领,居然就让他走了。这个先生说的话比宋九说的话可靠了十倍!

    然后问题出来,宋朝可以引种,可以修围田,那么南唐更能办到。这会产生什么影响?

    宋九大笑,道:“陛下,一个盛世一竖家强大,二竖家富裕。因此富强二字是连在一起读的,若只富不强,这个国家不是强大,而是将自己化为一头肥笨的羔羊,更易招来虎狼的猎杀。比如南唐,它比我朝富,但又如何,迟早是陛下的猎物。”

    “不准乱说,说正事。”不过赵匡胤满意地微笑,这句话让他听得舒服。

    “再如契丹,它比我朝更穷,谁敢小视?不过若只强不富,终有极限,所以契丹虽强,对中原形成危胁,却不能虎吞中原。故微臣认为南唐无论得不得到,都不会危害。而且微臣估计他们君臣观歌听舞都来不及,空还想着百姓?”

    赵匡胤默不作声了,问题又回到原点,特别是契丹,强大就是从武则天时开始强大的,多次击败唐军。那时候灯军并不弱,弱的原因则是武则天干掉了王方翼、黑齿常之与程务挺、张虔勖等大将,导致外战屡屡失败,西败于吐蕃,北败于契丹,甚至被后突厥屡屡入侵,无能为力。武则天杀大将,赵匡胤罢兵权,赵匡胤要好一点,但两人似乎都在做同样的事。

    然而不罢兵权,继续五代混乱?若再问,这小子准得回答,冬天穿厚衣服,响穿薄衣服,但这不是衣服能适度调节,这些重将个个能征善战,桀骜不驯,甘心用时则用,不用时马上回家养老?甚至再问,这小子又会说我只会讲不会做,怎么做是陛下的责职,谁让你当了皇上。

    又思考了一会,赵匡胤很头痛。

    但也不怪罪,虽宋九夸夸其谈,也不是一味夸夸其谈,确实也想了,这是好心好意,特别是南下这一行,能想出这么多,何其不易。若不是惫懒了一点,若好好打磨一番,几年后都能担任一方大员。

    宋九想不出来不想,赵匡胤想不出来也不想,换了一个话题:“春天来了。”

    “陛下,微臣知道,春天来了,而且马上春天就要走了。”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全文阅读 | 加入书架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书页 | 返回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