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龙腾小说网
新龙腾小说网 欢迎您!
新龙腾小说网 > 都色言情 > 首长秘书腾云录:抓手

第三十五卷(20) 文 / 九峰

    第三十五卷(20)

    “大老爷”是清代对州县以上长官的尊称。大老爷出访时,总是八抬大轿,净水泼街,鸣锣开道;断案时,最常使用的经典台词就是“拉出去打五十大板”。虽然,“大老爷”作为一种特定制度下的产物已然被扔进了历史的垃圾堆,但“大老爷”现象并没有因此而销声匿迹。从最初的“29岁市长调研有专人撑伞”到“暴躁官员怒***乘务员”,再到“为领导买烟要求飞机延迟起飞”,直至升级到现代版“大老爷”出访的官场无厘头。

    在一个世界各国逐渐走向“价值大同”的宏观背景下,大老爷现象的出现不能不说是一朵美丽的奇葩。它的产生固然存在系统性的先天不足,但更重要的还应该是部分官员人文素养的匮乏。

    据史料记载,清代名臣郑板桥四十多岁中了举人,五十多岁的时候才走上了“县令”的工作岗位,成为了一名名副其实的“大老爷”。按照清朝的制度,大老爷上任,需要八抬大轿,鸣锣开道。但郑板桥对此极为反感,仅带一书童,骑着毛驴轻装简从地上任了。在封建时代,“大老爷范”是被允许的,民众也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而在现代社会,这种“老爷范”却是被坚决杜绝的,也与社会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一个生活在封建时代的官员尚且懂得“尊重”二字,而在现代国家制度下供职的部分官员却不以此为耻,反倒引以为荣,甚至荒唐到为了鞋子的问题而以村干部为坐骑的地步,这不能不说是部分官员不学无术,沉迷历史官场小说的结果。好在随着民众公民意识的不断增强,一出又一出的“老爷僵尸剧”被公众一一揭露,公之于天下,让这种“复辟”现象逐渐失去了社会基础,从而走向灭亡。这应该说是不幸中的万幸。

    一百年前,美国旅行家、摄影家伊丽莎-赛德莫曾说过一段被西方人广泛引述的、关于中国人的民族性的经典的话。她说:“没有一个人理解过,或者真正了解过中国人,这一世界上最好懂又最难捉摸、最理智又最没逻辑最矛盾的民族。”在思想境界方面,如果今天的中国人还与百余年前的同胞一个模样,这真的不得不让人感到悲凉。

    这文章着实写得不错,旁引博证、文采斐然,很能吸引网名的眼球。但是,稍有脑子的人都会觉得“背镇干部”这事太荒唐,太蹊跷了。为什么这么说?理由很简单嘛,这不符合中国的乡情镇情。有句话说得好,别拿村干部不当干部,能在村里当上干部的,他们不是地方一主,就是地方一霸,都是刨蹄子的驴,哪有可能让一个普通的镇干部骑在自己的头上。相反,千万别拿镇干部当干部,镇里的普通干部,成天面对的是最基层的工作,许多时候都得求着村干部帮忙。就算破天荒真有其事,有个问题也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从报道上看,该镇干部是跟三名同事一起进村下乡了解灾情的,并没有媒体的记者随行,那么究竟是谁对外爆的猛料呢?直觉告诉杨德水,这里边很有蹊跷。

    网上关于誉瑶市的“负面”信息还有很多,譬如说,灾害造成多少人无家可归,多少人吃不上饭,哪里发生了哄抢事件,愤怒的誉瑶市民到政府门前抗议等等,不胜枚举。誉瑶历来是宁州的经济重镇,比较而言,经济发达地区的群众**意识和维权意识都很强,不少群众觉得这场百年不遇的灾害,除了老天的因素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市委市政府防灾不力所造成的,许多人要求市委书记下台,市长滚蛋。

    “背镇干部”的报道一出来,马上引来了网名们的围攻。许多网民都有幸灾乐祸的心理,说句不好听的话,那就是唯恐天下不乱,恨不得马上能揪出一批贪官来,大快人心。

    这种心理,说到底,还是因为官民关系不和谐,群众普遍对官员失望,对官场绝望,觉得官官相护,都是一丘之貉。因此,跟贴完全是一边倒的谴责声和谩骂声。更有许多平凡的人不甘平凡,纷纷写博文发表高见,凭着猜测和意淫,罗列出数大罪状加以**,给本来就乱成一锅粥的宁州市和誉瑶施以舆论高压。

    迫于舆论压力,誉瑶市委在第一时间里免得去了当事人的职务。免职虽不是行政处分,却能抚慰民心。

    杨德水猜测,中央派工作组来宁州应该跟网上的负面信息有关,徐东海连夜赶去宁州,不仅仅表达对工作组到来的重视,更为了灭火。

    该处理的文件叶福祥都替自己处理完了,杨德水呆在办公室也没事可干,干脆上街逛去了。

    台风刚过,天气晴好,节日的越州处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市区解放街、八一大道等地,随处可见的“喜迎中秋”的标语,渲染着节日的氛围。市民们纷纷走出家门,以自己的方式欢度节日。越州是全国著名的旅游城市,这时候,各地的游客都涌进城来,越发显得异常热闹。这时候,商家也是打出了降价、抽奖、买一送一等各种促销手段,鼓乐喧天,各类宣传单满天飞,为节日奉上了贺节大礼。

    杨德水逛了个把小时,半点购物的心情欲望都没有,甚至有点讨厌这种过度喧嚣的气氛。与国庆、中秋相比,他更喜欢春节里的越州。到了春节,这里人去城空,走大马路上,看不到多少人,也没有多少车辆,仿佛是一座空城。十年来,越州的市区范围扩大了近十倍,人口更是增长了近十五倍。在高速城市化的今天,几乎每座城市都成了移民城市。一到春节,移民们又都“移”了回去,让城市腾出了一个难得的喘息时间。每当这时候,杨德水会觉得心里特别惬意。前年大年初二上街坐公交,整辆公车就兜着他一人,还不用停站,只因路上没个人影。那一刻,他脑子里冒出了一个奇怪的想法,觉是是自己成就了司机三倍的工资。去年,有个摄影爱好者在春节初二至初五这几天,到越州各个常规的繁华地段拍摄了一组图片,镜头下呈现的城市,空旷、静谧,甚至有点诡异—— 带着点威尔-史密斯主演的《我是传奇》的味道。

    春节版越州跟平常版越州,特别是其他节日里的越州构成了巨大反差,使得这组图片在微博上转发过万,一部分人认为这样的越州很可爱、很宜居,一部分人认为冷清到吓人,没有人情味,它所反映的,恰恰是深刻的社会变迁和文化心理的起落。

    往上推三代,谁不是农民的孩子?那时候,杨德水觉得城市更乡村的距离很近,又很远。近,是因为城市像乡村一样干净、疏朗而可爱。远,是因为许多人不得不在春节里离城返乡。由于打心里喜欢人去城空的越州,有那么一段时间,杨德水怀疑自己是不是心态老了。后来,他从一个教授那里了解到,这只能说明自己他注重个性、自主性、自由度和独立性,与心态老嫩无关。一个人的思想越独立,对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和心理空间越有不同的感受。人是光影的过客,也是城市的过客,更是权力的过客。当你处于权力真空的时候,灵魂却因此而变得干净。

    不知不觉,杨德水又逛到了文一路。文一路是条文化街,几家大的书店都集中于此。到了这里,客流量一下子少了下来,一眼就能看到对面巷口的琉璃街,顿时有种一身轻松的感觉。有段时间没有上琉璃街了,不知道田福照的身体恢复得怎么样了。他决定去瑞宝阁走一趟。

    刚这么想,兜里的手机响了,他拿出来一看,是母亲打来的,便赶紧接了起来,亲亲热热地叫了声妈。

    母亲梅凤应了一声后说,德水啊,我和你爸想你啦,想去省城看看你。

    杨德水想父母平时请都请不来,今个儿是怎么了,突然要来越州看自己了?父母要来,他当然是皆大喜欢,高高兴兴地说,太好了,我下午开车去接你们。

    母亲说,你那乌龟壳我们坐不习惯,还是大车好,开气,坐着舒坦!

    自己在省城工作十一年了,父母就来过两次,一次是自己刚毕业不久,特地为他买房子来的。第二次是儿子琪琪出生的时候,看孙子来的。父母不愿多来省城,一来是节俭,舍不得花那几个路费,二是不喜欢城里的喧闹,还有一个原因,虽然他们没说,可杨德水心里有数,是因为跟儿媳妇莫小燕合不来。农村人对家没有太多的讲究,不像城里人没事就把家收拾得跟镜子似的。两老又偏爱动手,不是抢着烧饭洗碗,就是洗衣服拖地,可是没一样能让莫小燕满意的。( 首长秘书腾云录:抓手  http://www.agxs6.com 移动版阅读m.agxs6.com )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全文阅读 | 加入书架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书页 | 返回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