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龙腾小说网
新龙腾小说网 欢迎您!
新龙腾小说网 > 都色言情 > 首长秘书腾云录:抓手

第三十五卷(2) 文 / 九峰

    第三十五卷(2)

    当时,徐东海还是省长,后来,这事也就不了了之。

    徐东海听说此事,曾作出批示,要求省政府办公厅组织一个小组下去,先摸一摸情况,如果属实,再作下一步处理。当时的省政府秘书长高见成主动请缨,亲自担任组长,省政府协助分管工矿的副秘书长赵一恒担任副组长,前去调查此事。调查的结果,还是跟地方上报的数字一样,没别二致。当时,徐东海还是省长,他想继续查下去,却遭到了柳树智的批评,认为他是小题大做,这事也就不了了之了。想想也是,省政府的秘书长都亲自查过了,再查岂不等于窝里斗了吗?夢島小說網首发 wWw,xs.CoM“梦”“岛”“小”“说”

    公交车上的“道听途说”,证明了徐东海当时的怀疑是对的,龙岩钼矿确实藏有很大的猫腻。其实,很多人都清楚,矿难频发的根本原因,不在于业主的管理,而在于权力的**。以前,矿产属于国家资源,只有国有企业,才能开采。可是,矿产资源不是在深山里,就是在沙漠和草原中,这些地方往往经济不发达,交通也相对落后。大家靠山吃山,对国家一统矿产资源开发权的意见很大,都希望因地制宜,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变资源为财富,变矿藏为出路,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国家也接受了地方的呼吁,逐步放宽了政策,允许地方自主开发。而这些地方往往又缺少开发的财力和技术,地方政府往往采取走捷径的方式,通过招拍挂,吸引民营资本参与矿山开发中来。这种做法,好处显而易见,政府不用掏一分钱,就能坐地分成,乐享其成。但坏处更多,因为有权决定谁来开发的都是地方的官员,民营资本要进入,就得先过权力关。最理想的办法就是跟这些官员达成私下合作协议,利用他们手中的权力扫除制度和非制度上的障碍。这样一来,实际上经营矿业的是权力,不是企业。权力这东西,比商人更急功近利,要不就不会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说法了。普通民众,没有强大的后台,根本不可能涉足采矿业。采矿业几乎是一本万利的行业,一个一两百万拿到手的矿藏,两三年经营下来,就可能赚到三四千万,甚至上亿的利润。原因何在?还是权力的作祟。通过权力运作,可以以极低的价格拿到采矿权。在这过程中,无形的权力变成了有形的巨额物质财富,而商人也如愿以偿。当权者在矿业公司参股,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国家资本如此,民营资本更是如此,甚至有很多矿业公司,根本就是当权者出资经办的,只不过借用别人的名义进行登记注册,管理的了是当权者的亲戚。这类矿业公司,因为有强大的权力做靠山,根本不担心出事,就算出了事,也有权力兜底,往往能侥幸过关。也正因为如此,矿难的报道总是不绝于耳,不时见诸于新闻。

    龙岩钼矿是江海省最大的钼矿,原本属于省管企业,后来随着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深入,其产权下放到明州市里,后来又吸收民营资本加入,改制成股份制企业,并且计划上市。杨德水当记者的时候,恰逢龙岩钼矿股改,他听说,龙岩钼矿新加入的民营资本中,有很多官员的影子,曾数次动起采访的念头。可是,他才刚刚出现在那里,立即有人将消息捅到了上面,报社便在第一时间将他召回。他因此明白,这个矿业公司的后台硬得很,恐怕不仅仅田成县、明州市的领导干部与此有染,省里的领导,估计也插手了。

    钼是一种十分宝贵的资源,国大最大的钼矿潜在价值超六千亿。龙岩钼矿虽然储量不是十分大,但品相极好,价值自是不菲。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才有那么多权力纷纷介入其中。

    正是冤家路窄,事隔多年之后,杨德水做梦也想不到,徐东海让他留下来暗中调查灾害,却调查到龙岩钼矿上去了。不过,现在调查的心情跟过去完全两样,过去,那是为了一个记者的良知和社会正义,今天,他更多的是为完成老板交办的任务。同时,他也在想,徐东海和池文良做出这样的决定,是不是事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像他们这样级别的领导,不会贸然作出如此冒险的决定。万一自己没查出什么就走漏了风声,岂不成了全省干部的笑柄?

    那三个妇女还在说龙岩钼矿的事情:

    自从龙岩钼矿股份制改革以后,矿里就没有投入一分钱安全措施上,老板一心想着赚钱,根本不顾矿工的死活,出了事,赔点钱了事。因为三人说话的声音很大,吸引了周边的乘客加入了讨论。有个乘客不解地说,这不对吧?死了人要赔钱,不如把这个钱用在管理上,用在安全措施落实上。高髻妇女见有人关注,越发自得地说,你的想法太简单化了。你不知道安全措施要花多少钱,真要做到万无一失,那不是少数钱能够解决的,需要大把大把的钱往里砸,据说需要**千万呢!比起那支出,死人赔钱就是小钱了,矿里上头有人罩着,死个人赔上三五万,最多十几万,就很了不起了!

    旁边有个乘客不屑地说,说得头头是道,搞得你像矿上的人似的!夢島小說網首发 wWw,xs.CoM“梦”“岛”“小”“说”

    俊俏妇女说,你说对了,她就是矿上食堂工作的。

    高髻妇女被点名了身份,有点不高兴地说,你理他那么多干吗!

    俊俏妇女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后,又说,这次死了那么多人,恐怕没那么轻松过关了吧?

    高髻妇女说,那又能怎么样?就算每个死人赔上三四十万,对龙岩钼矿来说,还不是九牛一毛!

    这时候,公交车已行至市中心的百汇大街,三个妇女同时下了车。杨德水觉得没戏了,也跟着下来,换了一趟公交继续坐。

    车上,人们议论最多的是这次十八号台风丽娜灾害。杨德水听到了另一信息,是关于市区供水管网未联网的。 以前城区面积小,人口也少,单是一个中型水库供水就够了。后来,人口多了,城区也扩大了,市里便决定把泽丰水库的水引过来,在新区建设一座新水厂,供应周边的居民生活生产用水。泽丰是明州唯一的一座大型水库,总库容两个多亿。最早的决定是新老两家水厂联网供应的,并成立一个统一的水务公司来负责统一运营。可是在谁当公司负责人的时候,碰到了争议。老水厂是市长高道诚的人,新水厂是市委书记钟金松的人,两人互不相让,都要做老总。背后较量的结果是,两人都不动,各管一片。名义上两家水厂,都归市市政园林局领导,实际上各行其政。这样一来,联网的计划便落空了,谁也不主动提出来,偶尔有民众呼吁,也是你推我我推你,拖了多年也没有解决。联网了,水费就只能混在一起收,就得由统一的水务公司来运作。两家水厂负责人为了各自的利益,都不愿让步,还美其名曰:亲兄弟,明算账。这样一来,吃亏的是市民,一年里总有那么一段时间要停水,生活十分不方便。这种情况还算好,水厂正常检修的时间不长,停水一两天,也就过去了。最大的问题是碰到干旱期,小水库水量本来就少,天不下雨没有了来水,水库供水只能打折,这样一来老城区居民用水就没有了保障,特别是楼层高的住户,水龙头经常流不出水来。丽娜台风来之前的两个多月里,明州老城区渴得厉害,许多人用不上自来水,都拿水桶到井里打水吃。据说,为此,市民搞过几次上访,成千上万的人到市委大楼前抗议。

    半天公交车坐下来,杨德水的收获着实不少,基本摸清了民情民意,也弄清了明州官场的**所在。最集中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党政一把手不和,各自为政,各割一方;二是**严重,特别是矿山安全问题十分突出。夢島小說網首发 wWw,xs.CoM“梦”“岛”“小”“说”

    调查摸底清楚后,接下来要做的是取证。取证的难度要比摸底工作大多了,虽然杨德水录下了群众议论的集中问题,但这不能作为依据,依据必须是白纸黑字。

    找谁取证,或许说,找谁核实情况,对他来说着实是个问题。在明州,杨德水算得上认识的也就是那么几号人,云峰街道办事处主任林文印算一个,市委办的林新碧第二个,还有就是猪头部长宣祖福。这三个人中,宣祖福肯定靠不住,他是高道诚的小舅子,心向着高道诚,估计问了也是白问,弄不好还打草惊蛇。对于林文印,杨德水的印象还不错,可是能不能跟自己交底,也不好说,毕竟只有一面之缘。至于林新碧,同样也是初次谋面,杨德水有一种直觉,这女孩子一定知道些内情,并且愿意跟自己分享。可是,有个问题一直让他怀有戒心,她对自己太热情,这热情里会不会包裹着某种不为人知的目的和企图呢?

    分析来分析去,他还是决定先不找这几个人。宣祖福、林文印和林新碧都是官场中人,跟权力有着太密切的关系,找他们打听,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与虎谋皮。另一方面,此事涉及整个明州官场,甚至无法肯定涉及面到底有多大,深度有多深,真查起来,没准哪天就查到他们自己头上。杨德水有个顾虑,在他心里,不希望把林新碧和林文印牵扯进去。当然,他也不想以憎恶的面孔示人,要是大家知道是他暗中经办的,那么许多人都会视他杨德水为眼中钉肉中刺。在官场,得罪某个人没关系,得罪了一帮人,那么,你的麻烦就大了。杨德水不能当这个恶人,要核查,也是查得神不知鬼不觉。

    当然,他也不想查得太清楚,这种事点到为止,查案是纪委和检察院的事,跟自己没有一根毛关系。同时,他又必须履行徐东海和池文良交办的任务,把线索给带回去,否则,无法交差。回到宾馆,他开始上网。网络是获取信息的另一个捷径。龙岩钼矿的问题到底有多严重,有多少官员与矿老板结成了利益共同体,网上往往有蛛丝马迹可寻。他在百度里输入了龙岩钼矿几个字样,立马就跳出一堆相关信息了。从这些信息中,既能读出钼矿当年的辉煌,也能看到当下的无奈和悲壮。有一篇网文引起杨德水的关注,发贴者用的网名叫一叶知秋,文章虽然有四部分,但每一部分都很简练。第一个部分,说明龙岩钼矿移花接木,把矿难中死亡十六人失踪的三人说成是龙坑村后山滑坡被埋的。第二部分指出,台风期间发生的矿难,实际死亡和失踪人数是三十一人,而非十九人。原因是另外的十二人是外来的务工者,钼矿的业主觉得事情不大,便瞒报了。第三部分说,龙岩钼矿自从改制后,管理一直很乱,事故连年发生,但都被各方雪藏起来,未能引起有关方面注意。第四部分是个评论,列了五宗罪:一是虚报瞒报死亡和失踪人员;二是龙坑村的滑坡是由不合理采矿引发,有关部门却疏于监管,放任自由,不顾不问;三是矿上视矿工的生命如草芥,没有有效的安全措施,导致故事频发;四是官商勾结,只管发生,不管村民死活,龙坑村极可能成为万人坑,将会经常发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没准哪天整座山坍下来,把上万人的村子埋了,造成惨绝人寰的悲剧;五是环保没跟上,受钼污染,周边几个村许多人都得了严重的“钼病”,如此下去,后患无穷。

    杨德水在网上查了一下,钼对人体来说,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它是组成眼睛虹膜的重要成分,虹膜可调节瞳孔大小,保证视物清楚,钼不足时,影响胰岛素调节功能,造成眼球晶状体房水渗透压上升,屈光度增加而导致近视。但是,一旦人体摄入了太多的钼,害处就大了,它会使体内能量代谢过程出现障碍,心肌缺氧而灶性坏死,易发肾结石和尿道结石,增大缺铁性贫血患病几率,引发龋齿,钼是食管癌的罪魁祸首,它还会导致痛风样综合征,关节痛及畸形、肾脏受损,生长发育迟缓、体重下降、毛发脱落、动脉硬化、结缔组织变性及皮肤病等生命健康隐患。这篇文章所阐述的危害性,没有半点夸大其词,显然,作者是个有良知有社会责任感,又是个知道龙岩钼矿内情的人。他会是谁呢?落叶知秋,看这网名,对方的年龄应该不小,是个中年偏老的人物。他的脑海中突出冒出了一个名字,上官周延。夢島小說網首发 wWw,xs.CoM“梦”“岛”“小”“说”

    上官周延是法制日报驻明州记者站的站长,喜欢写文章,也会写文章,以前跟杨德水常有交流,两人相互倾慕。杨德水调进省政府政研室工作后,两人也有来往,碰一些敏感性问题,也会向他请教。给徐东海当秘书后,两人的联系是少了一些,但碰到节日什么的,杨德水会主动打电话向他问声好。不知什么原因,这一次明州之行,杨德水把他给忘了,直到看到这篇文章。这明显是上官周延的文风,喜欢写完过程后,加一段铿锵有力的剖析和评论。看了这篇网文之后,杨德水生出一种强烈的感觉,此文很可能出自上官周延之手。

    杨德水寻思,如果文章真是上官周延所写,他一定掌握更多的材料。自己何不将他约出来聚一聚,一来共叙朋友之情,二来把事情办了。就算不是他所写,他在明州的关系比较多,由他出面替自己搜集一些材料,也要比自己出头妥贴。

    他拿出手机,翻找上官周延的电话,打过去却没人接。过了一会,再打,还是一样。这时候已经是下班时间了,估计应该在开车什么的,没听到手机铃声。杨德水肚子也饿了,想着去上哪里吃晚饭。早上匆匆离开招待所,另找了宾馆住下,没吃早饭就睡着了。醒来后,又体验了半天的公交车生活,就差跟群众手拉手心连心了。午饭连着早饭,在一个小摊上随便对付过去的,现在一想到吃饭,就觉得前胸贴着后背。

    可是,一个人吃饭,想想都没劲。平时,不管在食堂,还是在陪着徐东海在外工作,吃饭的时候,都是一帮人。现在突然变成了孤家寡人,一下子还真适应不了。他悻悻然地下了楼,尽管肚子饿得咕咕叫,却没有半点要坐下来吃饭的意思。开发区,顾名思议,到处都是些工厂。这时候,正是用餐高峰,成队结群的工人从各处冒出来,拥到乱七八糟的小饭摊前。杨德水真为这些工人担心,小饭摊卫生条件差不说,炒菜的油往往都是地沟油,再加上各种各样的化学调料,长年累月吃下去,身体肯定会出问题。他瞎逛了一圈,发现有那么两三家高档的餐馆,可是,自己是暗中留下来调查的,高档的地方不敢进,市里的领导,通常会这那些地方吃饭,自己闯过去,很可能被某个人认出来,那样就解释不了了。吃个饭都高不成低不就,也亏得他有耐心,花了半个小时多时间,终于找到了一家还算干净的土菜馆。明州的生活节奏,明显要比省城慢许多,许多人似乎都很悠闲,特别是上了年纪的老人扎堆在一块,自得其乐,似乎根本没受这场台风灾害的影响。夢島小說網首发 wWw,xs.CoM“梦”“岛”“小”“说”

    餐馆里人很多,许多人都在喝着小酒,夹着菜,享受着生活的美好。杨德水找了个位置坐下来,点了个三菜一汤。等菜的时候,不知谁提到了龙岩矿难。这个话题一出,便有一位老者破口大骂,说现在当官的全不是东西,全部拉出去打靶都不会冤枉了他们!

    老者的话音刚落,马上就有人接了过去。令杨德水惊讶的是,龙岩矿业把矿难中死去的人按自然灾害报上去的事,这里的人几乎人人皆知,每个人都是言之凿凿。有人更是说得有鼻子有眼,哪些官员在龙岩有股份,甚至股份多少,代理人是谁,都一清二楚。被点名的官员有六七名,有市里也有县里。有人还说,这些都不是大头,大头的在省里。总之,龙岩矿就像条项链的绳子,上边串着一串的官员。

    让杨德水震惊的不是龙岩矿业串着多少官员,而是钟金松和高道诚这对冤家同时在里边。尼克松讲过一句名言,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在共同的利益面前,两人都相互妥协了。

    就在杨德水享受慢节奏生活的时候,宁州却陷入了一片恐慌。从凌晨四点左右开始,宁州再次下起了瓢泼大雨,到晚上仍没有要停下来的迹象。省市两级气象部门的预测预报降雨量是一调再调,但是,实际雨量还是大大超出了预测的最大值。

    宁州,古时候又称宁水,意思是这片土地上一向来风调雨顺,波澜不惊。事实上,也是如此,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宁州市就没发生过一场大的洪灾。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使这里远离了台风的正面侵入,这也是为什么宁州经济发展一直走在全省前列的原因之一。

    早上八点钟,在明州两个主要领导的目送下,徐东海和池文良驱车赶往贻州视察灾情,指导救灾。车到半路,黄荣华打来电话报告,说是原来的预测降雨情况有变,一是地点北移,从贻州和宁州的交界一带,移到了宁州市区一带,降雨量级也跳了两级,从早先的一百毫米提高到两百毫米。( 首长秘书腾云录:抓手  http://www.agxs6.com 移动版阅读m.agxs6.com )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全文阅读 | 加入书架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书页 | 返回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