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龙腾小说网
新龙腾小说网 欢迎您!
新龙腾小说网 > 都色言情 > 首长秘书腾云录:抓手

第三十四卷(20) 文 / 九峰

    第三十四卷(20)

    那天,小护士捧着本罗蒙诺索夫诗集一边走一边看,或许是看得太入神,以致忘了敲门,一头就撞进了胡学元住的病房。当时,胡学元正在聚精会神地默写毛泽东的《沁园春amp;#8226;雪》。推门声惊到了他,手一抖,笔走歪了,一个“雕”

    字变了形。那小护士吓得不行,低着头垂着眼皮连声道歉说,首长,对不起,对不起!看她娇态迷人,胡学元哪里还有气,笑着安慰她说,没什么对不起的,相反我还要感谢你呢!你看这雕活了,展翅高飞,凌空翱翔,多有神采啊!那小护士听他这么一说,也就不再惶诚惶恐了,上前欣赏他的作品。哇,这一看便看出了感情来。胡学元的书法可以说是形神俱备,既有将军的稳重大气、遒劲有力,又有知识分子的飘逸不羁、狂放自由。她惊叹道,首长的字写得真好啊!胡学元说,马马虎虎,还过得去吧!他看到她手里拿着一本书,又说,什么书让你看得这么入迷,让我瞧瞧?小护士红着脸把书递给了他。胡学元接过书,看了下封面,夸奖说,了不得啊,你懂俄语?小护士说,懂一点点啦,跟父母在苏联生活过四年啦!再一打听,原来,小护士的父母都是留苏的学子。学成回国后投身了革命,双双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解放前夕牺牲了。小护士说起这段往事,忍不住悲从中来,恸哭失声。原来,小护士的父亲姓张名文勇,是个很有才气的文人,说起来还是胡学元的师兄,两人在同一个学校留学。小护士叫张苏倩,长得十分水灵,即使哭起来,也如梨花带雨,十分漂亮。在苏联的时候,胡学元还抱过她,那时候,她还很小,大概也就五六岁,名字也不叫苏倩,叫雪英。女大十八变,要不是重新提起这段往事,根本就认不出来。胡学元也一样,当年的莘莘学子,经过了长年的战火洗礼后,容貌也是大变。

    他深情地回忆说,你父亲是个才子,是我们学校里有名的诗人,他的诗作经常发表在校刊上。当时,许多女同学都慕名登门求见你父亲。你父亲却一概不见,他的眼里啊,只有你妈妈和你两个人!

    苏倩说,我想起来了,你是胡叔叔,你经常……她想说“抱我”,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红着脸不敢再说下去。

    胡学元说,我也想起来了,你原名叫雪英,张雪英!

    苏倩惊喜地说,你还记得我的小名啊!

    胡学元说,怎么会忘记呢,那时候我可是经常抱你的!

    苏倩的脸更红了,低着头绞着手指。胡学元见状,抬手轻轻地掴了自己一个掌巴,说,瞧我这张嘴,哪壶不开提哪壶,你都长成大姑娘了,我还乱嚼舌头!

    苏倩嗔怪道,你说的是事实嘛,干嘛打自己啊!

    胡学元说,后来你改名了,名字里带了个苏,一定是你父母为了纪念留学苏联的日子吧?

    苏倩说,是啊!我爸爸在世的时候,经常提起你,说你是挺天立地的英雄。我以为再也见不到你了,没想到今天在这里碰上了,还是我的病人呢!

    胡学元笑着说,这叫有缘千里来相会!呸,呸,瞧我这张嘴,又胡说八道了!说完,又要掴自己的嘴脸。苏倩这下眼尖,拉着他的手说,你又没说错,干吗打自己啊!

    故人已逝,胡学元很伤感,关切地问,你现在跟谁一起生活?

    苏倩说,跟奶奶一起呢!

    胡学元说,你准备一下,晚上带我去看看你奶奶。

    此后的几天里,两人的关系便不再是护士跟病人的关系了,彼此经常聊苏联,聊两家过往的交情,聊俄罗斯的文学。受父辈的影响,苏倩对苏联,对俄罗斯情有独钟,罗蒙诺索夫是她最喜欢的代表人物之一。胡学元虽然从军从政多年,但骨子里依然书生意气不改,对俄罗斯的历史文化、地理知识和人文特点多有涉猎。罗蒙诺索夫这位俄国科学史上的彼得大帝,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语言学家、哲学家和诗人,成了两人感情发展的催化剂。当苏倩得知胡学元因为夫人去世而郁郁成病的情况后,一颗芳心怦然而动。说来也是奇怪,有了这位故人之子的照顾,胡学元的忧郁症很快就不治而愈。一个月后,这对相差近二十岁的才子佳人登记结婚,在简单又不失隆重的仪式中结成了连理。

    亲爱的读者们,请不要责怪作者大费笔墨讲述这个故事,因为此后的情节发展与这个故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对徐东海来说,得到胡学元的肯定,就是今天最大的收获。柳树智的班底,说穿了,基本上都是胡学元的旧部,能取得他的胜任和赏识,徐东海的腰杆就更挺了,地位就更巩固了。

    权威权威,有权就有威,这样的理解只对了一半。下级对上级对权力安排的服从,更多的是被迫,而不是主动地接受。服从不等于认同。作为领导,要使下属服从不难,在其位谋其政,下属鲜有公开叫板的,但要人认同,就极需政治智慧、技巧和能力了。现代对权威的理解,更多的不是从执行要求上去表述,而是人们自觉的笃信参照的标准,它更多地代表着地位、实力、信誉、威望,而不是权力,或者说,它是一种泛权力。显然,徐东海真正做到了,既达到了自己做事的目的,又能让周围的人拍手叫好。

    面试结束,接下来就等省委常委会上按排工作分工了。省委常委会定在下周二,还有三天时间。成功晋级者自然是如愿以偿,满心欢喜,功亏一篑的也是暗地庆幸,毕竟得到省委书记的肯定和欣赏。除了他们六人外,还有一个人是也踌躇满志,那就是黄小中。他那篇文章引起了徐东海的极大兴趣,个人也收获了巨大的政治回报。上周,徐东海亲笔批示,此文对改变农村,特别是山村的落后面貌,带动全省贫困山区脱贫致富,走上共同富裕道路有着重要的学习和借鉴的作用,请《关注》加以高度的关注,并发各地组织学习。尚方宝剑一出,《关注》十分重视,郭理纲是《关注》的社长和副总编,为此,他特地为此书做了序,几天后便发了一千套单行本。在省机关下派挂职动员会议上,方学刚安排黄小中作典型发言,并鼓励下派干部向黄小中学习,进基层做实事,不辱使命,为民谋福利,为省委争光,为本单位添彩。

    周二的省委常委会上,原本安排讨论公选中脱颖而出的三位同志的工作分工,并听取省气水利厅、农业厅和气象局有关全省抗旱工作的专题汇报。今年夏季连续高温,晴热少雨,旱情十分严重。对于高凌燕、程文波、韩正邦的工作安排,省委几个常委事先都通过气,高凌燕是越州本地人,从乡镇基层一步步上来,对越州的官情十分熟悉,适合当纪委书记,或者组织部长。韩正邦一直在省直机关工作,对基层工作并不熟悉,接替林佳亮的位置,做**工作,相对容易。沟通中,徐东海提出一个观点,正因为高凌燕是本土人,当组织部长可能更有瓜田李下之嫌,做纪委工作更合适一些。于是,程文浩做组织部长,高凌燕做纪委书记。徐东海一提出这个建议,卢国晓第一个赞成。因为理由充分,又是卢国晓的一亩三分地,其他人就不好多说什么了。原本安排四十分钟的人事安排,只用了一半时间就定下来了。这是不是徐东海有意为之,杨德水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很清楚,他一点都没有浪费剩余的二十分钟时间,紧接着临时增加了一个议题,提名由黄小中出任省农村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兼农业厅副厅长。省农村工作办公室直属于省委领导,但没有太多实质性的工作,农业厅则直接对口于农村,有经费有项目。但这样的双重安排意义非同小可,显示了他在徐东海心目中的地位非同小可。

    走马上任之前,徐东海亲自找黄小中谈了话,要求他把想法变成行动,切实摸索出一条适合山区发展的道路来。省委书记亲自主持一个副厅级干部的任职谈话,这是破格,十分罕见,也足以说明他对山区发展的关心和期望。

    黄小中因为一篇文章,成功完成了从丧家之犬到省委书记班底的的过渡。程文浩也一样,比起黄小中,他的命运改变虽然来得迟了一步,但前途似乎更加光明。在这迟来的华丽转身中,不但傍上了省委书记的关系,也成功地攀上了卢国晓这棵大树。就杨德水观察,他跟纪光清的关系也非同一般。程文浩的能耐之处在于两点,一是长袖善舞,二是非常懂得把握时机。他跟阮云华有着惊人的相似地方,那就是不管见到什么人,都是笑脸相迎,往好里说,是会做人,往坏里说,就是笑面虎,笑脸背后一一池极深的城府。为什么杨德水有这种感觉,道理很简单,三个星期前,他找上杨德水帮忙的时候,故意只是不提在《关注》上发表《浅谈荻州市城建心得》一事。对此,杨德水多少有点不快。但转念想想,这也正常,如果他一见面,就狮子大开口,很可能就被自己一口拒绝了。这是处事技巧,也正是自己该学习的地方。

    从六月下旬,到八月中旬,全省各地几乎滴雨未下,连续的高温天气,引起了许多问题:第一,不少农村饮水出现了问题,水源枯竭,居民只好远距离挑水喝,而且卫生得不到保障,引发了几起小规模的群体性腹泻;第二,夏种用水无以为继,出现大面积抛荒现象;第三,高温引发中暑事件增多,医院暴棚;第四,江河水量锐减,环境卫生突出。根据省气象局的分析,近阶段仍无大规模降雨的迹象,旱情将进一步持续。省委常委会上,水利厅、农业厅和卫生部门说来说去,也没有太对有用的对策。天不下雨,娘不嫁人,谁也无法勉强。江海省位于江南,极少出现旱情,像目前这种情况,百年不遇。徐东海也不是仙人,不会作法施雨,只提了几条原则性的应对措施,重中之重是做好城乡居民用水的安全,保证社会的稳定,还有就是安排农业旱灾补助资金,安定民心。

    各地也是十分重视,会议是一个接一个地开,措施是一个接一个地出台,但问题依然十分突出,旱情丝毫没有缓解的征兆。徐东海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了解各地的旱情和由此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到了九月初,全省宣布进入了紧急抗旱期,实行一天一报制度。人们常说,国内的事呢是报喜不报忧,唯有这件事,天天是报忧不报喜。不少地方出现了水事纠纷,村与村,乡与乡之间,为了争夺有限的水源而大打出手,造成了流血事件,影响非常恶劣。省委处理了一批人,硬把问题压了下去。各地的消防车都动用起来了,给断水的居民送水。人工降雨措施也用上了,但人工降雨需要气象条件配合,天无片云,成效也十分有限。

    九月五日,终于传来了很消息,十八号台风“丽娜”终于要来了。根据气象部门分析,极可能在江海省沿海一带登陆。至此,徐东海终于松了口气,暗想,天见怜了!但是,他仍不敢有丝毫松懈,要求人工降雨领导小组做好24小时待命工作,一有条件马上出动飞机实施人工降雨。台风还远在二十公里以外,存在的变数太大了。

    江海省之所以旱情如此严重,一个重要原因,六七月份的梅雨太少了。一般来说,从五月底开始,江海省就进入了梅雨季节,断断续续下到七月初,甚至到七月中旬才出梅。今年天气反常,六月十八才入梅,同月二十六日就出梅了,此后是一片晴天。不但梅雨期短,而且雨量也特别少,全省平均才一百五十来毫米,正常年份同期都是四百毫米上下。前期降雨不足,后期又没有台风影响,导致旱情一发不可收拾。庆幸的是由于多年的水利工程建设投入,城市和主要城镇生活供水没有出现断供现象,要不就全乱套了。

    这期间,最倒霉的大概就是刘震云了。抗旱是政府的工作,他是天天忙得团团转,但老百姓不卖账,背后都骂他是灾星:震云震云,把云都震跑了,怎么下雨啊?刘震云是有苦没处诉,便把火发在分管农业的副省长孔相明身上,搞得两人关系有些僵。

    九月十日上午十点钟左右,杨德水在办公室接了个电话,是黄小中打来的。黄小中说,有关方案的底稿已经搞出来了,拿出去之前想请你润润色,不知你有没有时间?

    徐东海在山区经济发展问题上,一贯认为应该坚持各级扶贫帮困跟山区自我发展两条路并重,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扭转山区,特别是贫困山区一唯依赖上级财政转移支付的通病。在黄小中任职前,徐东海跟他有过一席长谈,希望他能在山区集约发展方面,闯出一条路子,搞出一套经验。对此,徐东海是寄于高度希望的,也明确提出要求,尽快制订江海省山区脱贫规划来。有了调研文章做基础,规划就简单了。黄小中新官上任,干劲十足,抓得很紧,第一天就着手组织编制规划,跑到省农科院,召集了院里的几个主要领导,谈了构想,把编制工作落实到省农科院。省农科院也很给面子,几天里拿出了编制大纲,以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和省农业厅联合文件的形式发往各市调查摸底。为此,召开一个全省性的动员工作会议,请了徐东海在会上做了重要讲话。

    伟大导师列宁同志在上个世纪就教导过我们,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怕认真,跟怕不认真,是一个意思,认真了事怕人,就成了,不认真,人怕事,就黄了。这话放到今天仍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特别是怕领导认真。徐东海出席这样的会议,显然是很认真。他一认真,下边的人都怕了,都闻风而动,层层部署,逐级落实。基层的情况就是这样,工作千头万绪,应付的多,身体力行的少,没有主要领导出面抓,很难见成效。

    如此一来,一个星期后,基础资料就汇总到黄小中手里了。有了资料,规划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接下来的问题有两个,一是组织专家讨论规划,提出完善方案,二是组织实施。这类规划,全国首创,缺点和不足之处肯定很多,真正依样画葫芦实施的可能性很少,主要是提供一条依据和方向。黄小中找杨德水润色,一来是显示对他的尊重和感激,二来也是间接向徐东海表示自己对这项工作的重视。

    杨德水不想揽这种吃力不见得能讨好的事,此一时彼一时,现在跟过去不一样了。过去的黄小中是有求于人,你帮了他,他会牢记在心,现在他是成功人士,你帮了他,他也不会太放在心上。于是,杨德水说,规划嘛,是技术性的文章,对遣词造句没有特别的要求。还有,最近这段时间很忙,你要放在我这里,恐怕会影响进度。俗话说,打铁趁热,我建议你尽快召开专家论证会,把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再吸收进来,那就OK!关键的关键是要以省政府办公厅的名义发文实施这个规划,否则,还是一纸空文。

    黄小中觉得很对,便说,谢谢兄弟你的提醒,我马上把这事抓落实了。

    专家论证会开得很成功,发文实施的时候却碰到点小麻烦,不知什么原因,刘震云一直压着没签字。本来,像这类文件,分管的副省长孔相明签了就行了,孔相明大概给抗旱工作弄得有些憔悴,担心自己签发了,刘震云对他更有看法,便在处理单上写了这么几个字,请刘省长阅示。刘震云压着不办,黄小中也不好直接追问,只能等。这一等便等了二十多天,直到徐东海追问起来,刘震云才作恍然大悟状,解释说是忙着抗台给忘记了。

    抗台忙,这是实情,接下来会专门介绍。但,究竟是不是真给忙忘记了,还是有意压着不放,那就只有刘震云本人才知道了。杨德水猜测,刘震云很可能是因为迟迟没有转正而迁怒于徐东海,借此向徐东海示威。这种可能性不是一般地大,而是很大。徐东海曾经表过态,争取两个月内召开省人大常委会,替他去掉头上的“代”字。然而,一晃两个多月过去了,人大常委会却没有半点要召开的迹象。

    人大工作由黄俊平负责,他是人大主任,什么时候开会得他说了算。最近一段时间,黄俊平的情绪很不好,不好的原因是因为听到一个消息,中央决定,地方各级人大主任不再单设,改由同级党委一把手兼任。也就是说,他这个人大一把手当不成了,得让位于徐东海。他觉得当初徐东海劝他到人大任职是个阴谋,是早就设计好的。早知如此,当时就不应该答应换岗,继续当几年省委专职副书记。副书记再没权,也比举手的人大强。因此,黄俊平心里有疙瘩,对徐东海有看法。徐东海早早就跟黄俊平打过招呼,让他尽快安排召开人大常委会。黄俊平表面上答应得很好,可就是拖着迟迟不见行动。偶尔,徐东海关心问起,他就编些理由拖托了事。( 首长秘书腾云录:抓手  http://www.agxs6.com 移动版阅读m.agxs6.com )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全文阅读 | 加入书架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书页 | 返回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