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龍騰小說網
新龍騰小說網 歡迎您!
新龍騰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毒清

第五百八十九章 總有不信邪的 文 / 沒落皇朝

    國際局勢在慢慢的進入動亂之中,雖說里面有不少的空隙可鑽,但楊猛現在卻是無暇他顧,自己的褲子還落在腿彎兒,外面的利益再大,也不如國內的地盤來的更為實際一些。

    再者說了,現在插手這些事務,就不好給某些作死的一個狠到姥姥家的教訓了,師出有名,這是祖訓,只要有了由頭,殺多少人對自己麾下的百姓來說都是正義的。

    沒有由頭、沒有仇恨,殺人多了那是戰犯,那是民族的罪人,侵略與反抗之後再侵略,可不是同一性質的玩意兒,前者那叫惡行,後者叫做帶領一族崛起,里面的意思,可是大差了的。

    因為與太平軍的一場交易,大清的英吉利商家,遭到了打壓,不管是出于什麼樣的原因,印度戰爭也好,克里米亞局勢也罷,這次英吉利人算是忍下了。

    但他們與太平軍的交易,卻頻繁了起來,楊猛購置的一些火槍火炮,都積壓在了廣州,成了無人問津的垃圾貨。

    英吉利的貨物,也確實如此,無論是火槍還是火炮,都是淘汰貨,褐貝絲依舊佔了主流,而三磅炮也是很少的一部分。

    楊猛之前與英吉利做這個買賣,不是不知道英吉利人的險惡,但褐貝絲也是能殺人的,數量夠了,一樣可以與英吉利的先進軍火較量的。

    阿三們不正是用褐貝絲,在與英吉利人死磕嗎?射程不是問題、射速也不是問題,只要不是鳥槍之類,到了射程也打不死人的玩意兒。損失大一些。也可以讓列強的軍隊吃虧的。

    對于太平軍和英吉利之間的交易。楊猛看到的不僅僅是交易,而英吉利人做的也不僅僅是交易,這是一個苗頭,英吉利人想轉移槍口的苗頭,印度殖民地有多大收益,英吉利人是最清楚的。

    雖說如今的英吉利在與印度、俄羅斯開戰,但謀劃下一步的動作,也是政客們該有本事。

    這次是幾萬支洋槍、百十門三磅炮。恐怕之後,這軍火的交易規模也會擴大,太平軍有錢,英吉利政府有訴求,這事兒也比較難辦。

    好在洪秀全那廝,不怎麼給英吉利人面子,雖說做了一大筆買賣,但這次買賣畢竟是被動的,接下來或許英吉利也會觀望一下的,這段時間。最好是充足的,充足到自己的勢力。可以發展到長江口附近!

    對于太平軍的實力,楊猛還真是不怎麼忌憚,別說幾萬洋槍,就是十幾萬、幾十萬也屁用沒有,太平軍玩這個,只會讓朝廷加快速度辦洋務,一國之力,可不是那麼輕易就能撼動的。

    如今已經有了左宗棠和曾國藩,下一批會是誰呢?

    說到這左騾子和曾滌生,兩人現在也漸漸的有了分歧,左騾子一個勁的攛掇曾滌生買槍買炮造新式的艦船,可曾滌生卻不怎麼給面子,火炮確實是湘勇需要的,二百六十門三磅炮,楊猛已經發了出去,但對于洋槍和洋船,曾滌生就不怎麼感冒了,他現在也是充滿自信的。

    至于左騾子,也是個沒出息的貨,只在自己這邊弄了百十門火炮和三萬槍頭,這些玩意兒就是翻著番的要錢,又能掙多少呢?

    大批量裝備的火槍和大刀,才是掙錢的買賣,一萬五千人吶!可惜這左騾子是個窮鬼!

    對于這些,楊猛雖說嘴上沒說好話,但心里還是沒怎麼在意的,楊猛將火槍火炮賣給左騾子和曾滌生,無非是為了兩個字︰洋務!

    如今太平軍得了英吉利的數萬條洋槍,雖說不能在短時間內裝備,但兩湖的局勢,卻在慢慢的改變,自打城陵磯曾天養軍敗身死之後,身在安慶的石達開,就在慢慢的收縮兵力。

    曾天養雖死,但他的人馬損傷並不大,在人數上,太平軍依舊佔絕對的優勢,人數佔優勢的前提之下,石相公指揮大軍步步後退,想來葫蘆里也沒什麼好藥兒。

    田家鎮,如今就是石相公屯兵的地方,不戰自退必有所圖,但現在的曾滌生,怕是看不明白這個的,湘勇過武漢三鎮而不入城,這就是曾滌生的態度,他在拉開與楊猛的距離。

    一路追趕、休整,曾滌生在衡陽那邊的船廠,也造好了長龍、快蟹之類的戰船,而楊猛所贈的駁船,也被曾滌生改的不像樣子了。

    看形勢,湘勇的局面大好,曾滌生放出狂言,半年之內把長毛賊趕出兩湖、安徽、江西,怕也不是什麼虛言,如今的曾滌生,正在準備著大戰,大戰長毛賊于田家鎮。

    曾滌生是如何準備的呢?依著兵不在多而在精、將不在勇而在謀的主旨,這位竟然在精簡湘勇,擴軍是皆大歡喜的事情,但精簡人員,就不是什麼好事兒了,問題首先出現在湘勇的內部,曾滌生手下的一員干將,王鑫,因不滿曾滌生精簡兵員的事情,帶著兩千多人叛出了湘勇,投了湖南巡撫駱秉章。

    對于曾滌生的論調,楊猛也同意大半,兵不在多而在精,將不在勇而在謀,這是華夏兩千年戰史留下的精髓。

    但是,有些時候,兵多將勇,也是取勝的關鍵,現在的局勢,就屬于有些時候,太平軍在亦步亦趨的收縮步伐,這可不是敗退!

    之前,太平軍在湖南還是有幾個駐地的,自城陵磯戰敗之後,兵回湖北田家鎮,曾滌生看不出這是要準備決戰?

    大規模的戰陣,看的是實力,而不是謀略,絕對的實力可以碾壓智謀,如今太平軍在人數上,絕對是實力遠超湘勇的。

    而安慶的石相公,也不是個莽夫,人數佔絕對優勢的時候,還要用計謀,曾滌生離著慘敗不遠了。

    沒有一定數量級的兵員。不選悍不畏死的戰將。這兩萬對六七萬的仗要怎麼打。楊猛還真摸不透曾滌生的心思。

    對于局勢,在長沙練楚勇的左騾子,做出了差不多的分析,長毛賊在湖北只有田家鎮往東的地盤,黃州、鄂州一帶,楊老三安置了不少的人馬,長毛賊兵回田家鎮,顯然不是想圖謀湖北。

    畢竟長毛賊在楊老三手里吃過的虧。比湘勇大得多,自己這個楊老三的門下客,都不清楚楊老三的實力,但長毛賊,楊老三有話手到擒來,怕不是什麼虛言。

    既然不是打湖北,長毛賊又從湖南撤出了所有的兵員,那肯定是在圖謀曾滌生的湘勇了,田家鎮易守難攻,雖說西向攻擊。田家鎮有弱點,但仍不失是一個易守難攻的地方。

    據官府的情報。長毛賊的翼王石達開坐鎮在安慶,這石達開是個不好對付的貨色,當初長毛賊在長沙來無影去無蹤,就有這石達開的手筆在里面。

    來無影,那是打的突襲,沒什麼技術含量,但在數萬大軍面前去無蹤,可是相當考校本事的。

    長毛賊從武漢三鎮到江寧,一千多里吶!也是這石達開指揮的,行軍如箭來去如風,這石達開絕對是個知兵事的高手,弄不好還是個頂尖高手。

    而曾滌生,倒不是左騾子因為練勇上的嫌隙詆毀他,這位就是勉強做帥,現在也是個三流的將帥,他曾滌生還脫不了書生帶兵的評價。

    作為布政使,作為團練大臣,左騾子對于戰局的關注,也是相當的用心,先期,湘勇在湖南連戰連捷,一是因為湘勇戰力確實強過了長毛賊,二是因為長毛賊戰力下降,三是因為長毛賊的將帥指揮失當,總而言之,曾滌生前期之勝,運氣佔了多數。

    現在曾滌生想大戰田家鎮,雖說湘勇有了水師,但左騾子並不看好曾滌生的戰果,田家鎮,怕是那石達開設好了的圈套。

    湘勇楚勇唇齒相依,曾滌生敗了,左騾子的楚勇尚在編練之中,對抗數萬長毛賊,拱衛湖南,如今的楚勇還不成,三個月之後,或許可行,但現在卻是不成的。

    一封封的書信,從湖南的左騾子手里發出,到了曾滌生所在的前線,這段時間,曾滌生主要是在編練水師,對于田家鎮,他是勢在必得的。

    左季高的書信,曾滌生也看了,確實說的不錯,雖說心里對左季高有些成見,但曾滌生和左季高,畢竟是同鄉,也算是舊識,對于左季高的才學,曾滌生也是佩服的。

    看完了書信之後,曾滌生也對田家鎮的戰事謹慎了許多,但誆騙了楊猛的石相公,就是如此容易對付嗎?

    看著面前的地圖,和左騾子的書信,楊猛時不時的把目光轉向田家鎮上方的九江與湖口,在田家鎮打阻擊戰是不錯的選擇,但是打殲滅戰,不容易!

    將湘勇的軍備看了幾遍之後,楊猛覺得,石相公的戰場,八成不是在田家鎮,九江、湖口、鄱陽湖一帶才有打殲滅戰的場地。

    若是石相公能在田家鎮打殲滅戰,那太平軍的戰力就不容小覷了,一旦曾滌生在田家鎮大敗,自己的兩萬水師團練,必須到黃州、鄂州布防了,現在的黃鄂二州,可容不得他們肆虐,楊猛在那邊的投入,可比武漢三鎮都多。

    果不其然,曾滌生在田家鎮大捷,水陸並進,陸師統帥塔齊布攻下了半壁山天塹,而水師的楊福載、彭玉麟則是沖破了太平軍的鐵索攔江,擊潰了盤踞在田家鎮和半壁山的太平軍。

    “事情麻煩了,看來這石相公的胃口不小啊!”

    得了曾滌生大勝的戰報,楊猛不喜反憂,這麼一來,湘勇確實有全軍覆沒之危吶!

    “給左騾子去信,讓他勸誡一下曾滌生,一旦湘勇攻到了九江湖口等地,一定要步步為營,穩扎穩打!”

    以絕對的兵力優勢,石相公還要誘敵深入,湘勇的戰力只是一個小小不然的因素,三比一的局面,硬打太平軍也勝算極大。

    這也算是驕兵之計了,左騾子的話,這次曾滌生怕是听不進去了,自己重活一回,怕是改變了不少東西,對于湘勇的死活,楊猛不在乎,兩萬余湘勇,楊猛在乎的只有一個半人,一個是曾滌生,另外那半個是羅澤南,這位在教育上,還是有些奇思妙想的,至于剩余的人,死絕了也與他沒多大關系,這是亂世,總要死人的,死誰不是死呢?只要不死自己能用的人物,就好!

    果然,左騾子的勸誡書信,曾滌生連回信兒也沒有,如今的曾滌生,可是完完全全的小瞧了太平軍,在他眼里,太平軍不過是一觸即潰的存在而已。

    曾滌生不信邪,對此楊猛也很無奈,調派大軍協助曾滌生,一是朝廷不許,二是不符合他的利益,左騾子還要上位呢!湘勇不敗,左騾子怎麼上位?(未完待續請搜索天文𡦀,小說更好更新更快!( 毒清  http://www.agxs6.com 移動版閱讀m.agxs6.com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全文閱讀 | 加入書架書簽 | 推薦本書 | 打開書架 | 返回書頁 | 返回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