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龍騰小說網
新龍騰小說網 歡迎您!
新龍騰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晉王呂布傳

33 李肅的野心 文 / e江月

    一直籠罩在洛陽城上空的陰雲,隨著白波軍郭太奉令東來帶來的消息,而驀然一掃而空。

    西涼余黨,繼李�礡@岵只濤魈又 螅 恢庇當災毓弁暮簟 畽 頭 恚 倉沼誆狡 蟪荊 紫鹵洌 踴匚髁埂br />
    這意味著,一直令洛陽朝野上下惶恐不安的西涼軍,至此終于分崩離析,煙消雲散。

    如果這個消息只戍太稟報的,司徒王允還是不會完全采信,但有函谷關守將羽林中郎將徐榮遣人飛馬來報,言道原本駐守澠池的樊稠,已經不知去向,王允就不疑有他,因為他早就打探的一清二楚,徐榮雖然同屬董卓帳下大將,但一直不受董卓嫡系的西涼諸將所喜愛,不然,他也不會一接獲朝廷的招安,就毫不猶豫地答應下來。

    這個消息一得到證實,早就準備好的幾件大事,即刻開始辦起來。

    第一件大事,就詩布董卓的罪狀,擅自縱兵洛陽,劫持聖駕,擅行廢立,殘害群臣,等等罪狀,簡直就是罄竹難書,撿出任一條出來,都是大不赦的死罪。

    第二件大事,就是頒下海捕文書,捉拿董卓余黨牛輔、李儒,以及李�礡@帷 偶謾 戊小  懟 簟 畽 熱耍 魏穩耍 僥玫腳8 屠釗澹 蚴歉釹率準叮 頹 僂潁 渙蟹て睿 劣誒嗟扔嗟常 哺饔猩透瘛br />
    第三件大事,則是如何處置助紂為虐的呂布。

    這三件大事,司徒王允隱在幕後,表現最為積極的,其實是當今天子劉辯,還有重新回到朝堂上的何太後,他們對董卓的怨恨,從被廢的那一刻起,就一直深埋在心底,只是一直懾于董卓的淫威,敢怒不敢言而已。如今好不容易見到董卓身死,手下諸將又紛紛逃散,哪還有不馬上秋後算賬的道理。

    前兩件事,幾乎就沒有朝臣有異議,哪怕光祿勛李肅,也是迫于形勢,不敢反對。可第三件事,卻引起極大的爭議,最為主要的原因,當然就是呂布如今仍舊駐軍于河東,既不像西涼諸將那樣,向朝廷上書請罪,也不打起旗號,率軍回師洛陽。

    更何況,在如何處置呂布一事上,李肅態度甚是堅決,何太後也是猶豫不決,以致只能就此暫且擱置不論。

    是夜,司徒王允大擺筵席,遍邀群臣,明面上的理由是慶生,實際上的理由,大家都心知肚明,就是他自承可以接過太傅袁隗百官之首的權杖,成為新一代的朝臣領袖。

    司徒府中,燈火通明,擺開的筵席,從寬大迭堂,一直延伸到堂外,即便如此,除開那些德高望重的重臣,大部分人都是兩人擠坐在一起,不然根本就安排不下。

    俏麗的侍女穿梭往來,絲竹悠揚,歌舞助興,賓主盡歡。

    王允冷哼一聲,手中酒樽重重地放在案桌上,勃然怒叱︰“董卓國之大賊,幾傾漢室,伯喈豈可懷其私遇,而忘大節,今日誅有罪,而反相傷痛,豈不共為逆附?廷尉周毖何在,當收蔡邕治罪!”

    此言一出,滿座皆驚。

    李肅更是倏然而驚,他是想起同鄉呂布的來信中,特別提到要他設法保全蔡絎難道他那個時候就已預見到,蔡邕當有今日之厄?

    不過這個時候,還不是他而出的時候,蔡邕在洛陽,至交故友可不少,況且如今還不知司徒王允和廷尉周毖會治蔡邕何罪,想要出力周旋,也不知如何下手。

    經此一鬧,眾人暢飲美酒之際,言辭之間可就小心翼翼許多,生怕酒後多言,而言多則必有失,以致堂中的氣氛,無論主人王允如何敬酒,都再也沒有回復到原先那般的高漲程度。

    夜深席終,李肅喝得醉醺醺的,他現在滿腦子擔憂的,就是他這個光祿勛,到底還能當多久。

    董卓身死那夜,洛陽城內,他這個虎賁中郎將,反而一下子就舉足輕重起來,審時度勢下,他順應王允的意思,官職更上一層樓,官拜光祿勛。可如今他才醒悟過來,一旦王允為首的士大夫重掌朝堂,他這個光祿勛,看似實權不小,可只要一道聖旨,他就不得不交出手中兵權,被他們棄置一爆那還算好的,最怕的就是到時他們秋後算賬,那可就真是欲哭無淚了。

    李肅一路上暗地里唉聲嘆氣,左思右想,還是沒個主意,他先前還覺得呂布竟然不乘這個時機率軍前來,極其不智,現在才覺得,呂布這樣反而跳出洛陽這個漩渦,手中握有重兵,不愁朝廷不拜他為並州牧。

    剛剛回到府中,還沒就著侍女端來的熱水抹把臉,即有人來報,說河東信使到。

    李肅頭腦仍舊有些暈沉沉的,愣了半響,才醒悟過來,河東信使,可不就是呂布派來的。

    見到信使,簡單問上兩句,他即打發信使下去歇息,一個人端坐在書房案桌後,就著明亮的燈燭,展開呂布的來信細讀。

    細細品讀後,他不由得一驚,一乍,繼而熱血上涌,面露狂喜,差點就因此而忘乎所以地高呼出聲。

    “他娘的,富貴險中求,董公能做得,我李肅為何就做不得!”

    李肅雙眼圓瞪,做咬牙切齒狀,在心底里,暗下決心,對自己高聲說道。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全文閱讀 | 加入書架書簽 | 推薦本書 | 打開書架 | 返回書頁 | 返回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