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龙腾小说网
新龙腾小说网 欢迎您!
新龙腾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三国之暴君颜良

第七章 抽身之计 文 / 陷阵都尉

    这周冲一下分类新人榜,新人不容易,每一个收藏和点击,每一张推荐票都是十分重要,都尉谢过。

    ——————————

    中军大帐的这场明争暗斗,让颜良更加深刻的见识了袁绍集团内部的纷争。

    手下群臣在官渡之战这等决定性的战争中,还依然为一己私利斗得你死我误,袁绍的御下手段实在是让颜良鄙视。

    再加上袁绍又宠爱幼子,几个儿子也不相和,如此危机重重的一个集团,将来就算是打败了曹,必然也必将难逃分崩离析的命运。

    颜良意识到,他必须尽快的脱离袁绍,脱离这个到处是明暗箭的漩涡。

    只是眼下时机未到,颜良却还得稍稍隐忍。

    颜良说袁绍的大军是“堂堂正正”之师,虽然有拍马屁的歉疑,不过袁军人数上的优势却是压倒性的。

    曹军尽管精锐,但数量上的绝对劣势,却也使曹当真有些“蝼蚁撼树”的悲壮。

    十万袁绍军浩浩荡荡南下,曹不敢与之争锋,主动的放弃了白马,率众南官渡南撤。

    撤退的途中,曹军数度主动出击,想方设法阻止袁军进兵,但实力悬殊太大,最终不得不将数万兵马全部退回官渡主营。

    官渡地处鸿沟上游,濒临汴水。鸿沟运河西边虎牢要隘,东下淮泗,为许都之北屏障。

    欲夺许都,必破官渡。

    曹显然早就预料到会与袁绍在此决战,故于建安四年时,就在官渡修筑了十分稳固的堡垒和完善的防御工事。

    袁绍为了攻破官渡曹营,用尽了种种办法,先是堆土山,居高临下以弩弓手射曹营,结果被刘晔的霹雳车所破。

    接着袁绍又暗挖地道,想直达曹营腹地,又被曹在营寨四周掘壕沟所破。

    十万袁军猛攻官渡两月,依旧无法突破曹官渡主营。

    曹的防御看似固若金汤,不过颜良却很清楚,曹最致命的缺陷在于乏粮,只要袁绍一直跟他耗下去,曹的失败在所难免。

    这日午后,颜良派去暗中监视刘备的眼线带回消息,说是刘备已经向袁绍提出请求,派他率军去汝南,支援起兵造反的黄巾余党刘辟所部,威胁许都之南。

    “刘玄德,你终于坐不住了,我等了你很久了。”

    颜良得知这个消息,马上起身赶往袁绍中军大帐。

    汝南一郡位于许都之南,乃是袁绍的老家,四世三公的袁家,在汝南拥有着绝对的影响力。

    垂首而立的颜良,心中在暗笑,盘算着如何让自己取代刘备去汝南。

    正这时,旁边的许攸道:“玄德的用心虽然可疑,不过汝南的诸军不可忽视,攸以为主公还是得派一员得力的将领,前往汝南统领众军。”

    好你个许攸,我正愁着没人替我铺路呢,你这口开得及时啊。

    “子远先生言之有理,主公,末将愿率轻骑数千前往汝南,统领刘辟诸军,与主公南北夹击,共破许都。”

    许攸话一出口,颜良便慷然请战。

    颜良的请战,令袁绍精神为之一振,便转向许攸:“子义想请战前往汝南,子远以为如何?”

    “颜将军乃大将之才,由他前往汝南最合适不过,攸以为可行。”

    许攸回答的极是痛快,身为汝颍士人一员的他,当然巴不得颜良能把颜良从袁绍身边赶赚如今颜良主动请缨,自然是正中他下怀。

    “嗯,既是如此,那我就拨你轻骑三千,令你速去汝南统领刘辟诸军,子远,你可千万别令我失望。”

    许攸乃袁绍元老谋士,他都说行,袁绍当即欣然答应。

    颜良马上表了一番决心,声称必不辜负袁绍的重托。

    袁绍正要改发将令,颜良却忽然又道:“启禀主公,末将对汝南毕竟不太熟悉,所以此番前往汝南,希望能以子远先生随行。”

    许攸闻言变色,他原想把颜良趁机支赚却怎料到颜良还要把他顺便带走。

    颜良却有自己的如意盘算。

    官渡一战的胜负关键,就在于许攸的背叛。

    如果没有许攸的背叛,曹就不可能知道乌巢的虚实,也就无法取得火烧乌巢的奇功。

    而没有火烧乌巢,也就没有张郃的临阵投敌,更不会有袁军的全线溃败。

    到那时,即使有荀彧和郭嘉所谓的“十胜十败”说,即使袁绍有着种种缺陷,粮尽的曹,也只有失败一途。

    官渡之战,若是内部团结的曹胜了,那统一北方后的曹便将更加强大不可撼动。

    倘若是内部纷争不断的袁绍胜了,虽然会盛极一时,但只要袁绍一死,整个北方又会大乱,介时颜良才有“浑水摸鱼”的机会。

    《三国演义》中的袁绍就是在官渡之战败后不久病死,虽然说是忧郁而死,但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年势已高。

    所以袁绍就算官渡胜了,也活不过几年,到时候袁家的分裂必是再所难免。

    便是因此,颜良才决定把许攸这个胜负的关键带赚顺便也为自己收入一位满腹韬略奠才谋士。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全文阅读 | 加入书架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书页 | 返回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