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七章郭曾庵之野望 文 / 再次等候
吴世恭到李禄这个县城,最主要的事,就是确定南阳营的大营地点和如何设置兵丁。而他和万文东这些地方士绅的会面,其实就没有什么大事,最主要的作用,无非是让那些士绅吃颗定心丸而已。
所以在到了县城的第二天,吴世恭就婉拒了万文东他们的挽留,带着自己的亲兵队回汝宁府去了。因为攻打下了这两个矿区,也放下了这么一件心事,所以这回程虽然谈不上是游山玩水,但是这一路走的也是非常的悠闲。
可是刚走到半路,却遇上了从汝宁府飞驰过来送信的汝宁营信使,当这信使遇到了吴世恭以后,立刻交给了吴世恭一封邓启帆写的急信。
吴世恭拆开信一看,就看到邓启帆在信上写了六个大字:“家中有事。速归!”
吴世恭立刻询问信使:家中究竟发生了何事?可那信使却是不明所以。于是吴世恭也只能够快马加鞭地紧赶路程,用着最快的速度向汝宁府城赶去。
郭曾庵已经在汝宁府城待了七天了。因为吴世恭这次出兵南阳府是个秘密行动,所以郭曾庵每天到了汝宁府守备衙门要拜访吴世恭,总是会吃了个闭门羹。
不过在郭曾庵首次拜访吴世恭的时候,有位自称是吴世恭幕僚的邓先生曾经接待过他,郭曾庵也向这位邓先生简单地说明了一下来意。因此在这些天,郭曾庵也感觉到自己的身边总有些人在盯梢。不过那些盯梢的人也很有分寸,并没有什么影响郭曾庵的举动。
郭曾庵知道,只要自己不离开汝宁府城,那些盯梢的人也必定不会来骚扰自己,他们之所以盯梢,无非是让自己暂时不能够离开汝宁府城罢了。想明白了以后,郭曾庵反而放下了鞋,既来之则安之起来。不过郭曾庵的心中也有些纳闷:“这吴守备不好好地待在汝宁府城,这么长的时间里,他又会到哪里去了呢?”
郭曾庵所在的扬州郭家,在他父亲的一辈是男丁凋零。当然在郭曾庵这一辈也是男丁凋零。要不然,郭曾庵这个曾经是尼姑的母亲所生的儿子,不会成为现在的郭家的“掌门人”。
这几代一脉单传的结果,就造成了郭曾庵少年时期的娇生惯养。就这么说吧。富贵人家的公子哥是什么模样,涅曾庵少年时期也就是这个模样。
可是当郭曾庵十七岁的时候,他的父亲重病而亡了,刚成年的郭曾庵,一下子脱离了游手好闲的日子,要承担起支撑整个家族的重任来。
应该说,郭曾庵那时候的表现也好象是一下子长大了。可是毕竟他还年少,又没有在以前,向他的父亲完整学习怎么样接手家族里的生意,因此,在刚接受家族生意以后,郭曾庵也着实吃了不少亏。
可郭曾庵的脑子转的很快,他索性把自己的郭家,完全依附在扬州盐商四大家族之一的林家的身上,虽然这么一来,自己郭家的所获是少了一些,可是有了林家的撑腰,郭家终于渡过了那一段困难期。
郭曾庵的想法就是:既然首辅周大学士下了命令了,那吴世恭的调动也就铁板钉钉了。而当吴世恭调离河南以后,如果吴世恭的势力确实如同其他盐商判断的一样,同样离开了河南,那么郭曾庵最多也不过是白跑了这一趟,做了一次无用功而已。
可戍曾庵是来到过汝宁府,和吴世恭当面会谈过的。当他上次来到汝宁府的时候,郭曾庵除了和吴世恭会面以外,还通过了方方面面的关系详细了解了吴世恭的情况。
当然,吴世恭的真实实力,郭曾庵肯定也打听不到。不过郭曾庵也能够肯定,吴世恭的实力根本就不止表面显露的那一些。
因此,郭曾庵就做了一个大胆地推测。当吴世恭带着他表面显露出来的实力,离开了河南以后,吴世恭那些潜在水里的实力,依然完全可以控制住汝宁府和归德府的盐货市场。
郭曾庵明白,万一自己推测的结果成立的话,那自己这次向吴世恭卖好的行为,将会得到极大的回报。这对自己重振家业是极有好处的。
就算是吴世恭没有反馈,那结好吴世恭这样一个在地方上有实力的军将,也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当然,郭曾庵也知道自己的这个举动,是出卖整个盐商集团利益的行为。于是,郭曾庵就找了一个借口,让下人传出去自己闭门谢客不接待外人。
接着,郭曾庵就带着几个随从,火急火燎地骑马赶到了汝宁府城。可是出乎郭曾庵意料之外的是,吴世恭竟然不在家。这时候的吴世恭,刚好动身去了南阳府。这俩人正好走岔了。
无可奈何之下,郭曾庵也只好在汝宁府城待了下来,等着吴世恭的回归。
而当邓启帆接待了郭曾庵以后,在郭曾庵简单介绍之下,了解到朝廷将会把吴世恭调到辽东,去和鞑子去作战。
这突如其来的消息,立即让邓启帆大惊失色。于是邓启帆立刻派出信使到南阳府,让吴世恭早些赶回汝宁府城,尽快做出相应的对策。
当然,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郭曾庵也不会和邓启帆详谈。因为郭曾庵并不知道邓启帆和吴世恭的关系,到底亲密到了什么程度。
而邓启帆也绝对不会把这件事写在信上,更不会把这件事,透露给信使一星一点。所以当吴世恭碰到了信使以后,才会出现这种,只有一封没头没脑的信,却不知道到底有什么事发生的情况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