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四章军饷短缺 文 / 再次等候
吴世恭脸色铁青谍着张学斌在算帐。张学斌正拿着兵备道衙门令人送过来的公文,这公文上正写着汝宁营一年军饷的详细账目。
这次汝宁营正式成立以后,按照朝廷规矩,应该给汝宁营下发一年的军饷。吴世恭也知道这军饷是肯定发不足的。但是,吴世恭还是认为,自己总能够拿到军饷的五到七成。这也是一万多两银子了,对吴世恭也是一笔不小爹补。
可是这次通过兵备道衙门传来的军饷清单上,军饷的数目却大大地低于了吴世恭的估计。其他的七扣八扣也就罢了,最可气的是明朝的军饷发放是按照十个月来计算的。这倒让人有些好笑,难道明朝的兵丁有两个月的时间是不用吃饭的啊?
如果说其他的一些扣率都是明朝官场上的陋规,就算是吃亏,吴世恭也就准备着,就这么捏着鼻子过去了。可是,那兵备道衙门却在下发汝宁营的军饷中,扣去了三千八百多两银子,作为吴世恭当时署理的那个千户所,所缴纳的去年的钱粮。而这种做法就有些过分了。
不提吴世恭去年一年几乎都是在勤王,也不提吴世恭回河南以后已经调任了汝宁府的守备。就算是吴世恭和陶辛师徒俩是一家人,吴世恭应该帮助陶辛支付那笔钱粮。可是兵备道收取了那三千八百多两银子也太多了一点了。
要知道,去年河南全境可是发生了大旱灾,千户所该上缴的钱粮总应该减免一些。可是兵备道衙门非但没有减免,而且还多收取了许多。
要知道,千户所上缴的是钱粮,而其中上缴的粮食绝大部分的。可兵备道衙门却把这些粮食都折合成了市价,换作了银子来收取。可现在的粮价有多高啊?这么一折算,吴世恭就要白白多支付近两千两银子。
可这哑巴亏不吃还不行。就算是要说理,也没有地方去说。如果吴世恭想和兵备道衙门扯皮的话,可能兵备道衙门正好顺水推舟,把那六千多两银子都扣下来了。美其名曰:等算清楚了账目以后再下发。
吴世恭也在明朝的官场上混了这么长的时间了。他知道这种做法肯定是很不符合官场规矩的。因此,吴世恭对张学斌问道:“我们这里每年的常例,都给李兵备道送去了没有?”
张学斌也对兵备道衙门的做法是十分纳闷。他回答道:“都按照官场的常规送到了啊?”
吴世恭仔细地想了想,自己也没有在其他地方得罪过李兵备道啊!没办法,那也只好以后有机会再打听了。而这一次,也就这么吃亏了吧。
于是,吴世恭接着吩咐道:“那张先生就拿着本官的官印到开封府跑一趟吧。把我们的军饷给领回来吧。”
吴世恭不知道的是,张学斌来了以后,那常例是给李兵备道送足了。可当时吴世恭刚上任的时候,那次吴世恭情愿缴纳千户所的钱粮,不愿意给李兵备道常例的行为,却让李兵备道一直牵挂着吴世恭。
于是吴世恭就从内宅里拨付了银子,作为魏长林家人的生活费,并且让魏长林的好友赫飞家的媳妇,关心着魏长林家人的情况。
“有着主子爷的关心,他们家衣食肯定是无缺的。”
“唉——!那长林家的,年纪轻轻就守寡,这日子再好也好不到哪儿去吧。如果长林家的要改嫁,你们也别拦着。等长林的那个孩子长大了一点,我就亲自抚养他。”
赫飞连忙点头答应。
而就在这时候,王密也脸色铁青地看着一封信呢。这是一封祈家家主亲自写给王密的信。在信中,祈家家主把王密骂得是一个狗血喷头。
当吴世恭在醉花楼打了祈三少,又在以后抢了盐运使的管公子看上的蔓铃以后,祈家的家主终于知道了王密和吴世恭的不和情况。
可是在祈家家主打听了吴世恭的背景以后,却不愿意让祈家和吴世恭直接发生冲突了。在祈家家主看来,吴世恭也不过就是要些盐货罢了,这祈家是完全可以供应的。双方并没有什么难以调和的矛盾。
之所以现在搞得这么僵,也只不过是王密的自做主张破坏了和吴世恭的关系。当然,祈家也不可能把王密给抛弃了,作为给吴世恭赔罪。现在的吴世恭还没有这么大的面子,祈家也丢不起这个人。不过,祈家家主就要求王密,要放低身架,想方设法地再次弥补于吴世恭的关系。
至于管公子嘛!只要祈家不短少给盐运使管大人的银子,再加上用些金银和美女哄哄管公子,这样的公子哥还是很好摆平的。
应该说,祈家的家主还是很有理智的。在一般情况下,双方的关系应该可以得到弥补。可是祈家家主没有想到的是,王密还没有把一件事告诉给了他呢。那就是在王密的活动下,汝宁府的关知府已经把吴世恭的立功和过错情况上奏给了朝廷了。
可是对于朝廷的那些大员来说,吴世恭的那些事确实都是些芝麻绿豆一样的小事,再加上关知府的奏章中,对吴世恭的处理态度也是模棱两可的,所以,朝廷很快就批复了对吴世恭行为的处理意见。那就师过相抵,罚俸一年。
可是这个处罚吴世恭的公文到了吴世恭手上以后,吴世恭是大发雷霆。那罚俸一年倒损失不了吴世恭多少钱,反正明朝官员的俸禄也就是一些意义的,根本就没有多少。
可是这行为却显示出了祈家对吴世恭的极大的恶意。吴世恭并不知道,祈家家主的想法和祈家那个王密掌柜的想法是绝对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