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龙腾小说网
新龙腾小说网 欢迎您!
新龙腾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明末疯狂

第二百零五章历史名词 文 / 再次等候

    紫禁城内一片肃然,崇祯皇帝仔细地看着面前的两份奏章。一份是三法司对陕西三边总督杨鹤的判决书。另一份就是杨鹤的儿子杨嗣昌垫父代罪的奏章。

    当崇祯二年,陕西三边总督杨鹤上任以后,发现陕西全境农民造反风起云涌。因此,杨鹤就提出了要朝廷提供钱粮,对陕西的受灾老百姓赈灾的请求。

    杨鹤的理由就是,杨鹤把农民起义看作了一个很严重的社会问题,他是从比较长远的观点,为朝廷出谋划策的。杨鹤主张要把钱花到招抚赈济上面去,帮助农民复业。这样做不仅可以弭患消萌,而且农民安排既定之后,还可以继续征收赋税,所以说“利莫大焉”。

    如果一味主剿,把钱用于军费,不仅无法恢复社会生产,花掉的钱也不能通过赋税形式收回来,而且他自己的经验也证明,不解决农民的生活问题,参加起义的人势必越来越多,剿局既不易结,后患也更加严重。这就是杨鹤建议以抚为主的主要原因。

    应该说,杨鹤的主张很有道理,崇祯皇帝也拨发出帑金十万两赈灾以支持杨鹤的主张。

    但是,杨鹤的招抚赈济的主张很快就破产了。主要原因有两条:一条就是因为没有后续的赈灾钱粮支持,很多已经招抚的造反农民旋抚旋叛;

    另一条就是因为鞑子入关,陕西派出了到京城的勤王军队,导致陕西的官府手中,只有很少的朝廷军队对农民造反军队进行围剿。再加上那些勤王的兵丁涤亡后,投入到农民造反军队中去,使得陕西农民造反军队的势力更加庞大了。

    当然还有其他原因,例如主剿派官员的杀降行为等。但是不管怎么样,杨鹤的主张是彻底破产了。而接任杨鹤陕西三边总督的是,在剿灭农民造反大军时,屡立功劳的洪承畴。

    另外提一句,洪承畴上任为陕西三边总督以后,通过血腥的手段镇压和不让粮食流入到农民造反军队活动区域的方法,有效地把陕西的局面平定了下来。

    而那些走投无路的农民造反军队,却渡过了黄河,基本上都了山西境内,把山西搞得是一塌糊涂。并且在山西,他们还组成了三十六营,使农民造反军队的行动可以呼应了起来。

    杨鹤和主剿派官员的谁是谁非这里不谈。因为只要是个现代人,都知道一手胡萝卜一手大棒的道理。他们的做法其实都是有缺陷的。

    但无论如何,杨鹤作为一个失败宅总是要受到惩罚的。因此,崇祯皇帝就派出缇骑把杨鹤抓到京城来治罪了。三法司为杨鹤的罪行定下了绞刑的刑罚。

    而得知了父亲杨鹤的刑罚,杨嗣昌立刻上了一份奏章,要以儿代父,接受绞刑的刑罚。崇祯皇帝现在就是在看着这两份奏章。

    孙承宗在崇祯四年的春季,让祖大寿和何可纲率领一万多名明军,带着一万多民夫,抢修大凌河城。这次抢修行动很成功,大凌河城基本上在三、四个月内被抢修了起来。

    接着,皇太极率领后金军和蒙古军汇合,在崇祯四年的八月攻打大凌河城。但是皇太极一改从前硬攻的战法,改成了围。他命八旗将士环城挖了四道壕沟,并筑起一道一丈多高的墙,将个小小的大凌河城围得如同铁桶一般。

    接着,就是明军的支援和后金军围点打援的表演了。可这时候的孙承宗却惊讶地发现,他找不出领军救援大凌河城的军将了。因为在辽东铁骑的军将中,最富有主动进攻能力的满桂和赵率教都牺牲在勤王作战中,而另两位军将祖大寿和何可纲,现在却被围在大凌河城内。

    没有办法,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明军一共进行了四次救援行动,而其中的三次,都是吴三桂的父亲吴襄为主帅的。可是吴襄根本没有他的儿子吴三桂后来的军事能力,每次救援,都被打了个大败。明军的军事行动也就告吹。

    而从关内调动援军的行动,也因为后来发生了登莱事变也告吹了。至于登莱事变,将在后文中详细叙述。

    见援军的到达已经没有希望,再加上城中缺粮,已经达到了人吃人的地步,在皇太极的劝降下,祖大寿在崇祯五年的十月,率领着大凌河城中残留下来的一万多明军投降了后金,不愿投降的何可纲被杀害。大凌河城失守。

    接下来,就表演好莱坞大片的时间了。祖大寿投降以后,竟然通过他的花言巧语逃了回来。到后来,关于祖大寿是真投降还是假投降的争论一直持续到了现在。不过笔者看来,在之后祖大寿死守锦州的表现来看,他应该是假投降。

    大凌河之战的失利,使明朝在辽东,完全丧失了和后金军战斗的能力。而其失利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孙承宗在再次上任以后,还是把辽东明军的战斗力,高估成为当时他离职时的那种水平。因为在勤王的时候,辽东铁骑不仅仅损失了满桂和赵率教,还在遵化城下损失了赵率教率领的四千铁骑。而这次战败,也导致了孙承宗的再次下野。

    而更为悲哀的是,被围困在大凌河城内的辽东铁骑主力,完全被后金军给歼灭。他们投降了后金以后,很多兵丁都被编入了汉八旗,成为了后金手中一把屠杀汉人的利刃。

    细心的读者朋友可能已经发现,在前文中,笔者一直用着辽东铁骑,而没有使用后世耳熟能详的关宁铁骑。

    这主要的原因就是:虽然这时候的后金已经完全控制住了辽东,而在关外的明军只是在辽西的宁锦防线被动防御。但是笔者还是认为,只要当时的明军指挥准确,将士用命,凭着辽东铁骑的战斗力,明军并非没有希望攻打到辽东的。

    但是,随着大凌河之战的失利,辽东铁骑已经成为了一个历史名词。而在后文中,笔者也将改称呼为关宁铁骑。

    而就在祖大寿酬躇满志地率领着辽东铁骑和民夫,去抢修大凌河城的时候,在汝宁府的吴世恭也正在集合着亲兵护卫,准备着行装,要动身去扬州呢。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全文阅读 | 加入书架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书页 | 返回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