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龙腾小说网
新龙腾小说网 欢迎您!
新龙腾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明末疯狂

第一百七十二章准备阻截援军 文 / 再次等候

    在攻城的前夕,秦良玉把自己军队的分工安排了一下。安排完其他武官以后,她到了最后,就要求吴世恭把所有的车和火铳手都借给秦良玉攻城。还把书墨都借调到身边做了个顾问。

    而秦良玉安排给吴世恭的任务就是阻截后金军的援军。吴世恭将率领着余下的三百五十名步兵、和其他千户所抽调出来的九百名兵丁,还有吴世恭自己的所有的四百骑不到的骑兵,去阻截援军。

    白杆兵所有的骑兵将分成小队,向着四周侦察,防止后金军的援军的突袭。

    这下子,吴世恭手中的火铳,就只有了骑兵所有的一百五十把中型火铳了。而吴世恭将在离滦州城六、七里的地方列阵,防止有后金军突袭攻城的白杆兵。

    在这里要说明一下。为什么当时阿敏的后金军主力不直接去救援滦州城,反而绕开了秦良玉的军队,去阻截骚扰祖大寿率领的明军主力呢?

    这是因为后金军的主要目的就是防止那六门红衣大炮来攻打滦州城。再说,如果阿敏率领着后金军的主力和滦州城的后金军汇合,想要和秦良玉野战的话,秦良玉也绝对不会在自己劣势的情况下和后金军作战的。她一定会在探子发回消息以后,第一时间退回自己的大营。最多也就是损失一些攻城的器具罢了。

    而用后金军的骑兵去攻打秦良玉坚固的大营,这想想也知道是得不偿失的行为。到了那个时候,祖大寿率领的明军主力带着六门红衣大炮上来了,不见得阿敏就缩到滦州城内,和纳穆泰的后金军一起接受红衣大炮炮弹的洗礼啊?那就打的是傻仗、笨仗了。

    第一天,秦良玉攻打滦州城的动作做的有些蜻蜓点水。她只是派出了几小队的白杆兵,扛着云梯,试探着进攻了几处城墙。而当后金军在城墙上刚要抵抗的时候,那些白杆兵就立刻退了回去,让躲在车后面的火铳手射击,以此来消耗后金军的兵力。

    秦良玉也观察着这一次次的试探,要找到城墙上防御的薄弱点。而后金军在几次吃亏以后,也都缩在城墙后面,轻易地不敢露头。只有在白杆兵登上云梯以后,才起身射箭、扔石块。而当后金军起身以后,他们往往又一次地被火铳射击。因此,后金军的防御做的是相当的艰难。

    而秦良玉并没有利用后金军的难过就发起了总攻。她只是一次次地消磨着后金军的兵力,打击着后金军的耐心。对秦良玉来说,在总攻发起之前,能够尽可能多的消耗后金军的兵力,打击后金军兵丁的心理,对于攻城的时候,减少白杆兵的伤亡是很有必要的。

    而吴世恭这一整天都是无所事事。他只是忙着训练着自己的兵丁。因为那九百名兵丁,虽然在长达两个月的行军途中,接受了最基本的军事训练。但是,吴世恭还是利用最后一点儿的时间,让他们掌握住步兵防御骑兵的战术。

    而就在这些天,滦州城已经被火铳又射死射伤一百多人了,这钝刀割肉的感觉,让后金军的每一名兵丁都感觉到难受之极。

    尤其是那些投降的明军,他们作为滦州城内第三等的兵丁,就理所当然地被安排在城墙的第一线。所以每天的伤亡也最大。要不是那些镶蓝旗的旗丁在他们身后虎视眈眈地盯着他们,他们已经早就溃散了。可就算是这样,这些投降的明军的士气,还是跌落到了低谷。

    而这时候,率领着后金军主力的阿敏,也不断得到了滦州城的战报。他根本没有想到,秦良玉会不顾明军的红衣大炮没有到达,而强行进攻滦州城。更令人不放心的是,滦州城内,后金军的伤亡是这么大,守住滦州城的希望也不怎么乐观。

    这就让阿敏陷入了两难的境地。现在的阿敏再纠缠住祖大寿率领的明军主力,那已经没有什么作用了。他现在只有了两个选择:一个就是:率领后金军主力去救援滦州城。可是如果那样做的话,后金军也会陷入前文所说的困境,被逼上来的明军主力用红衣大炮轰击,造成重大的伤亡。

    另一个就是:拖延住明军攻下滦州城的速度,阿敏率领后金军的主力回永平城,把永平城中,镶蓝旗搜刮的人口和财物运送到关外。

    阿敏仔细地思考了一下,还是决定选择第二个选择。因为他估计,明军有了红衣大炮,永平四城是怎么也保不住了。失陷无非只是时间问题。

    这样的话,就根本没必要让镶蓝旗的旗丁白白损失了。于是,阿敏立刻把巴都礼叫了过来。

    巴都礼上前,立刻向阿敏打了一个千,说道:“向贝勒爷请安,贝勒爷叫奴才有何事啊?”

    阿敏对巴都礼吩咐道:“你立刻带着三个牛录的兵马去救援滦州城。记着,如果有机会,能够冲击一下,打败那支明军最好。如果事不可为,你也要尽量地拖着明军,让我们有时间带着人口财物撤出永平城去。”

    巴都礼立刻回答道:“查!”

    到了第遂的早晨,秦良玉开始正式攻城。吴世恭也依然到达阻截后金军援军的位置。而这个时候,巴都礼也率领着三个牛录,近七百骑的旗丁,出发去救援滦州城。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全文阅读 | 加入书架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书页 | 返回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