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龍騰小說網
新龍騰小說網 歡迎您!
新龍騰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明末瘋狂

第九十三章軍民矛盾 文 / 再次等候

    在吳世恭和薛永利的強化訓練下,馬隊和兵丁的訓練成績是大為進步。到了三月的時候,在拆除了木欄桿之後,這些兵丁也能夠在號令中,勉強地沉著射擊了。

    而兵丁現在射擊的就不是空了。他們要完全按照火銃的裝填程序,裝填子彈。然後,在馬隊沖過來的時候,向著馬隊頭頂上射擊。而馬隊面對頭頂上飛過的子彈的“嗖嗖”聲,也能夠做到自己的動作不變形了。

    吳世恭也知道︰雖然到目前為止,這樣的訓練還沒有造成兵丁的死亡。但是,在這種訓練中,也早晚會出事的。對此,吳世恭只能夠是十分地無奈︰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吧!

    但是,卻有一件事讓吳世恭很高興。他們這些人中,終于有人會開炮了。

    吳世恭招收的那幾個工匠和學徒,出于技術人員的愛好,又在見過怎麼開炮的幾個薛府護衛的介紹下。他們摸索摸索著,竟然真的把炮給打響了。

    這讓吳世恭是喜出望外。他立刻把這些工匠和學徒組成了炮隊。並且把他們的軍餉全部提升到和馬隊一樣的,每人每月三兩的水平。吳世恭還任命了工匠中,首先摸索出來開炮技術的,一個名叫梁輝的作為炮隊隊長。

    不過,讓吳世恭有些遺憾的是,炮隊就這麼幾個人,最多也就能打一門炮。而吳世恭現在這里有四門炮呢。會開炮的人手還是太少了。

    于是,吳世恭又在千戶所,招收了五十名十五、六歲的少年。吳世恭已經不敢再招收千戶所的壯勞力了。因為,再招收壯勞力的話,就要影響千戶所的農耕了。

    這次吳世恭招收的少年,用的是招收家僕的名義。所以,這些少年除了在吳世恭這里包吃包住以外,每年也就給他們五兩銀子的年例。

    吳世恭從這些少年中,挑選出三十名,作為炮隊的輔助人員,並且要求梁輝他們教會他們開炮。吳世恭把這些少年就是當成炮隊的預備人員培養的。

    另外二十名少年,吳世恭就讓他們照顧馬匹。現在,馬隊的人員雖然拿著高軍餉,其實都十分的辛苦。他們除了在白天訓練騎術和照顧馬匹以外,在晚上還要爬起來,給自己的馬匹喂食幾次草料。

    我們都听說過一句俗語,那就是——“馬無夜草不肥”。這俗語說的道理就是︰如果馬匹在晚上不喂食草料的話,是會落膘的。

    而有了這二十名少年照顧馬匹之後,馬隊的人員就可以集中精神,投入到訓練里去了。當然,這些少年也會接受一些最基本的騎術訓練。他們也將是馬隊的預備人員。

    吳世恭吃了這麼一個啞巴虧以後,屁股還沒有坐熱。沒想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千戶所的軍戶和當地的農民已經發生了沖突,現在,雙方已經開始聚集人手,就要發生大規模的械斗了。

    吳世恭得到消息以後,連忙帶著一大隊兵丁,趕到了現場,先讓兵丁們把已經要一觸即發的對峙雙方給隔開。

    吳世恭畢竟是有官身的人,看到了有官員出面,那些軍戶和農民就你一句,我一語地和吳世恭說著自己的道理。吳世恭從他們的話中,總算是明白了他們對峙的原因。

    原來,他們爭奪的就是水源問題。我們已經知道,現在的千戶所的農田附近,有著丘陵,那地勢一定是比較高的。本來因為小鎮旁邊的河流中,也修建了幾道溝渠引水到千戶所的農田那里,所以,取水的問題還不大。

    可是現在旱災了。河流附近農田里的農民,害怕河流中的水不夠用,所以就要截斷通往千戶所農田溝渠中的水。那千戶所的軍戶怎麼會讓他們截斷呢?雙方的矛盾就在這里。

    沒有多大功夫,得到消息的齊縣令,帶著衙役也趕到了這里。而姚員外這些當地的士紳也趕到了。于是,在齊縣令的主持下,雙方就開始了調解工作。

    到了最後,還是吳世恭拿出了主意︰“各位員外,本官也知道這災情一來,許多人就亂了方寸。可是,本官方才看了河流的情況,覺得那水流還是可以滿足附近農田的供水的。”

    “本官是這麼想的︰現在就把我們千戶所的軍戶和各位員外手中的佃農全部組織起來,一同疏通河道,開挖溝渠。盡量保住附近所有的農田。那總比顆粒無收的好。”

    “萬一這個旱災更嚴重了,河流里的水流也小了。那麼,地勢高的農田就先放棄。就算是先放棄我們千戶所的農田,本官也認了。”

    姚員外他們交頭接耳了一會兒,覺得吳世恭這個主意還是很公平的。于是,也就都答應了下來。

    最後,還是在吳世恭滇議之下,吳世恭和這些士紳,多的出三、五百石糧食,少的出一、二百石糧食。湊了二千石糧食,組建了一個義倉,準備救濟那些農民。保證讓他們在這個災年不會被餓死。

    那義倉的地點就設在千戶所堡壘里。除了這里防守嚴密,比較安全以外。齊縣令和姚員外這些士紳也看出來了︰吳世恭這個人雖然平時表現好象有些二百五。但是,他其實還是很講道理的。

    在解決了這里的麻煩以後,那齊縣令就匆匆地離開了。現在這縣里,為了水源而發生械斗的事,可不是一處兩處的。齊縣令還忙著到其它地方去滅火呢。

    千戶所的軍戶和地方上的農民,知道了這個協議以後,人心都安定了下來。畢竟在這個災年中,他們不會餓死了。于是,他們都在吳世恭和姚員外這些士紳的組織之下,開始了抗旱自救的工作。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全文閱讀 | 加入書架書簽 | 推薦本書 | 打開書架 | 返回書頁 | 返回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