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龍騰小說網
新龍騰小說網 歡迎您!
新龍騰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大國的崛起

第31章 人才啊!為中華崛起而奮斗! 文 / 道不同

    到達廣州,不得不提的抒州十三行。

    十三行商中家財最多而又最有勢力的數伍、潘兩家。

    道光十四年(1834),怡和行商伍秉鑒向外商宣稱,他的資產約值二千六百萬兩。

    同文行的潘啟官,被法國雜志描繪為“財產比一個國王的地產更富”,大約有一億法郎巨款,每年消費達三百萬法郎。

    行商中的多數都是園宅華麗,生活奢侈的。據外商記載,行商潘氏“有妻妾五十,婢僕八十,園丁役夫三十”。

    “彼之家園內窮奢極侈,以雲石為地,以金、銀、珠、玉、檀香為壁。在婦女閨房之外即有廣大能容納百名丑角之劇場,故婦人時時不難得有娛樂。又有九層高之寶塔,以大理石及檀香為壁砌成。其余珍禽寶木,美不勝收。”

    行商依賴官府,但又與清朝統治者有矛盾。清朝統治者對行商的掠奪和壓迫,是造成大多數行商破產的極重要原因。

    伍家不僅和同文行的潘家一樣,在福建有的地產,而且還開設了銀號數家,進行高利貸剝削。這些都增強了行商資本的封建性,同時,限制了商業資本的積累和向產業資本的轉化。

    而鄭應天要做的就是促使商業資本向產業資本轉化。

    到達了廣州第二天,鄭應天沒有去宴請當地的士紳貴族,而是會見了自己之前的下屬陳岩。

    陳岩自從鄭應天去了京師之後,很盡職盡責的為鄭應天打理船廠。從福建招收船工和一部分水手。

    因為陳岩一伙以前是干海盜這一行業,所以駕起船來,也是不比一般水手遜色多少。

    然後在香港仔和九龍設立船廠。

    憑借著超強的手藝和非常好的人脈,整個船廠也是辦的風生水起,十分不錯。

    通過對現有技術的吸收以及國外技術的兼收並蓄,現在建造八百噸、千噸的木船,或者鐵皮包木船已經不在話下,一千五百噸往上的也正在突破中。

    鄭應天听完了陳岩的報告後,搖,現在時間不等人,必須要大力發展海洋運輸,才能在以後和其他國家爭霸中積累足夠的技術和資本!

    于是,鄭應天調出了婉靈,看到只有8800點能量,又感覺這次會不夠用了。

    【科技】一欄中,【生物科技】處于亮暗交替狀態,表示隨時可以開啟。而【機械】則是已經開啟了,其中的【械】這一小分欄已經開啟,【其他】、【船舶】、【車輛】、【飛行器】中的【其他】類(輔助)已經在衛藏的時候開啟,並且兌換了超級鈦合金作戰服。

    由于打下了廓爾喀,【船舶】也可以開啟了。

    所以,鄭應天將心神沉在【船舶】這一欄上,只听一聲清脆的“叮~”聲,【船舶】欄應聲而啟。能量迅速降低了40%,這是開啟狀態耗用所必須的。

    現在只剩下4280點能量。

    鄭應天開啟【船舶】這一欄,倒不是為了直接兌換商船,戰船。而是為了技術資料。

    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為了擴大船廠,增大船廠的規模以及培養技師,鄭應天只好將部分技術資料兌換好,其余的交由他們補充。

    這樣不僅鍛煉了技師,培養人才,儲備技術,還節約了能量。是一舉多得的好事。

    鄭應天知道以後木質船是要被淘汰的,主流是鐵甲船。和現在的包鐵皮木船相像,但是所需的技術和成本不可同日而語。

    而且現在所有的船都是使用風力或者人力驅動。

    鄭應天當起了甩手掌櫃,雖然把鄭光策累的夠嗆,不過,他還是樂于如此。待到學校大體定下來,他還將之前鰲峰書院的書生一並遷移過來。

    其中就有一個讓鄭應天高興地幾乎要大喊一聲的林則徐!

    有了科學技術大學,當然特殊的軍校也不能少!

    鄭應天有預感,這所南方軍校將會成為日後名將輩出的地方!

    剛剛搞定所有的事物,鄭光策就說有人來訪。鄭應天也隨之一起去瞧瞧。

    原來是鄭光策推薦的人物之一鄭復光。

    鄭復光,1769—1846,字元甫,安徽歙縣人。

    他著有《鏡鏡痴》一書,把我國和西方的光學知識系統起來,闡明了望遠鏡、放大鏡和各種透鏡的制造及應用原理。

    他還著文,說明蒸汽輪船的結構原理,並附有詳細的圖樣,這是人研究近代輪船的開始。

    人才啊!鄭應天一看到他,走過去握住他的手!“非常感謝先生能來此地,為我中華崛起而貢獻自己的力量!”

    鄭復光老臉一紅,連稱︰“不敢當,不敢當!總督大人與我等同為漢人,元甫理應如此!”

    “好!有了兩位為我華夏教育作出貢獻,泱泱中華何愁不能復興?!”鄭應天激動地大喊一聲好,嚇了兩位一跳。

    他們哪里知道,鄭應天實在是為人才難尋,愁了好幾根白發!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教育豎之根本,不能有絲毫懈怠。

    鄭應天大手一揮,批了六十萬兩銀子作為這一次南方科學技術大學和南方軍校的教育基金。

    現在鄭應天不差錢,就缺人才,所以為了培養人才,出資毫不吝惜。

    鄭復光見到鄭應天對教育如此重視,隨即推薦了自己的幾個好友,還有自己比較欣賞的人。

    陳若霖,1759∼1832,字宗覲,號望坡,福建閩縣又名福州人。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的進士。精通律學!

    這也是個可用之才,鄭應天將他安排到自己下轄的司法部門。準備給兩廣地區來一次大清洗。

    徹查所有貪官污吏!絕不怕得罪人!

    趙慎畛,1761—1825,字遵路,號笛樓,又號蓼生,湖南武陵人。著有《秦議》、《從政錄》、《載筆錄》、《榆巢雜識》、《省愆室續筆記》、《惜日筆記》等。為紀曉嵐所欣賞。

    如果沒有鄭復光的推薦,估計也會在不久被紀曉嵐錄取為進士。

    不過這也太大材小用了。鄭應天準備將他好好培養,自己現在的政務廳缺少了個跑腿的人。

    顧蓴,1765—1832,字希翰,一字吳羹,號南雅,晚號息廬,江甦吳縣(今甦州)人。此時著名經世致用的學者。

    有了這麼一人才的到來,鄭應天瞬間就被幸福填滿了。

    自己單打獨斗的日子終于過去了!

    日後的事業必然更大、更繁忙,需要更多的人才來投奔,一起為大中華的崛起努力!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全文閱讀 | 加入書架書簽 | 推薦本書 | 打開書架 | 返回書頁 | 返回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