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龙腾小说网
新龙腾小说网 欢迎您!
新龙腾小说网 > 科幻小说 > 无限之超凡进化

卷一:《惊天大盗》031。 文 / 临江东渡

    很多时候,人在特定环境下会表现的与平常时候完全不同的行为模式和精神状态。

    孤岛综合症就是其中之一。

    跟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形成原因一样,它们都是由于当时人在身处与外界暂时隔离的状态后,遭遇到某种人生或致命伤害威胁时,因为恐惧、绝望等极端情绪而催化出的一种认知性偏差,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地展现出在正常环境下所完全无法理解的行为效应。

    但跟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不同的地方在于,孤岛综合症下的受害人,由于个人自由方面并没有受到完全的限制,所以往往会表现出更为复杂化的行为方式,并且这种展现的程度会随着受害人人数数量滇升、互相之间思想行为冲突的加剧,进一步地往特质化、疯狂化的方向发展(有兴趣的可以看看迷雾、隔绝、大逃杀、以及联系日本在某个时期的行为模式)。

    简单点说,它就是一种关于人性的放大机,人心中的某种负面情绪或者某种坚持便会被无限性的扩散化,直至完全表现在现实当中。

    以上,便是陈汐打算利用的一点,用来对付驾驶舱中存在的军方战力从人性的弱点上进行下手,只要一点分化、瓦解、诱导、打击的手段,就能造成不小的混乱,甚至是某部分人的反水。

    是不是很无耻,那多谢夸奖了,他一向是这么恶劣.

    此时,驾驶舱内的场景便如陈汐所想象的那般,沦为孤岛综合症上演的真实版。

    懦弱者缩在一爆或害怕的颤颤发抖、或两眼无神的呆立不动。心思诡秘宅一边望着各自身处的位置,另一边扭头查看两个方向关起的舱门,乱转的眼珠子知道在打什么念头。而打定主意反抗的则默默检查着自己的武器、弹药,或者是查看航海图表、通过无线电通话联系护卫的两艘重巡洋舰。

    现在他们的情况很不容乐观。

    派来的大部分护卫力量之前都处于内舱中,这边只留有四名拥有较高军衔的军官、八名海豹突击队队员以及十二名普通士兵。其中一个军官在船尾爆发交火时,呼叫内舱不应后,带着八名士兵下到船舱中生死不知。另一个军官则带着剩下的四名普通士兵和两名海豹突击队队员赶赴船尾支援,陈汐一方看到空中飞人和打死的就包括在内。

    如今,他们只剩下两名军官和六名海豹突击队队员,以及控制货轮的九名船员。

    陈汐不清楚这边的心理活动,也没打算照着对方底路来,他只是按原本想好的方式自顾自地说道:“我和我的同伙们已经商量好了,如果你们予以配合,不抵抗,甚至是帮我们控制货轮,那船底下的数千亿我们可以各自拿出5%的份额给你们”

    “另外,你们不用担心事后会遭到鹰国势力的全球抓捕,我已经全部联系好了,只要按照我给的航犀过几个小时,等驶离风暴区后,便会有人过来接应,随后,整容、化名以及给予全套身份重新融入社会的一条龙服务,可以保证你们万无一失地开始一个奢华富丽的全新人生,跟我联系的那些人全是各国地下世界有头有脸的人物。”

    “当然,如果你们打算冥顽不灵地进行负隅顽抗,我们也不会手软,将会把你们一个个的杀死,然后丢到海里喂鱼我现在说这么多,只是担心在交火的过程中会把驾驶舱的那些仪器图表摧毁,以及避免不必要的伤亡。”

    “最后,我可以给你们五分钟的考虑时间,在此期间,你们可以随时跟我提问。”

    没有故作聪明的恐吓、威胁,也没有一味地强调其中的好处,陈汐只是像一个和刚认识的人进行话题交谈一样,把所有吊件和可能都依次娓娓道来。

    然而,这却是最为可怕的诱导分化手段。

    如果对方只有一个人,陈汐必然会极尽恐吓利诱之能,但对方如今的人数众多,以这种不偏不倚的方式,才能恰好给予这批人以最大的选择余地。在消除他们这一方直接的威胁性后,由于驾驶舱内众人各自行为和思考方式的不同,原本抱成团的这批人中,之间的裂痕会渐渐扩大,乃至担心其中会有人妨碍到自己的选择。

    而且五分钟的限定时间也不是陈汐随便说说。

    他考虑到,一般想要说服一个人去按照自己的行为模式一起,恰当的时间是三分钟到十分钟,短了无法完全说服,长了便没有效果,而统一所有人的行为模式最少在半个小时以上,以这批人中个人的主动程度和口才的不同,五分钟内,便会产生完全相信、将信将疑和嗤之以鼻这三种信任程度,再算上可选择抵抗、不抵抗、合伙这三种模式,一个团体便会在这五分钟内完全的分化掉。

    至于最后那个随时提问的梗,完全是陈汐的恶趣味作祟。

    与其坐等他们争斗的结果出来,不如亲身去感受一番一部人性争锋的大剧在自己的控下徐徐上演,那样才叫真的带感。

    所以说‘学好心理学、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号是具有一定的现实基础,不说能表现的像某陈这样丧心病狂,防范护身还是没有问题的.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全文阅读 | 加入书架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书页 | 返回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