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龙腾小说网
新龙腾小说网 欢迎您!
新龙腾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借天改明

第十九章 中计 文 / 叫天

    蓟镇总兵府原本就设在三屯营,蓟镇总兵为赵率教,但此时已挂平辽将军印,移镇山海关。三屯营主事的是新任总兵朱国彦。

    已日上三更,朱国彦仍醉酒未起。当鞑子入侵的警讯传到时候,才被亲信家丁叫醒。

    朱国彦一听之下,一阵冷汗,酒醒了,也不瞌睡了,赶紧到大堂问传讯兵丁详情:“可见烽火讯号为何等级?”

    “烽火刚升即灭,未及确认等级。”

    难道是鞑子大举入犯?可关口的蒙古朵颜部也只是平时嘴巴说说,谅没有胆量敢集结所有部族犯境吧?难道是不小心走水了,这可不是儿戏。

    朱国彦想来想去,想不清楚,正要命令再探。只听门外一阵喧闹,然后很快,有人闯了进来。

    没等朱国彦看清,就听见来人惊慌的说了:“建虏,建虏鞑子,大举入侵了。”

    朱国彦定睛一看,原来是龙井关游击王纯臣,只着单薄衣裳,脑袋上却歪戴着一顶明盔,一脸的汗水。

    “什么,建虏鞑子?看清了?”朱国彦也不管王纯臣在这大冬天到底是冷还是热了,问道。

    “是,是,建虏鞑子,好多,好多,趁凌晨偷袭。”

    “到底多少?”

    其实王纯臣压根就没来及看清有多少鞑子,反正龙井关是丢了,就多报点好了。于是说:“大概,大概有四、五千左右。”

    朱国彦看看王纯臣这外形,心里想着,这怕是在睡梦中跑出来的吧,外围烽火台一个未燃,人数不少,建虏鞑子远道来攻,怕是不止四、五千之数。

    想到这里,连忙传令向后方报警,按上万鞑子的数目进行烽火传讯。

    就在这时,府外的喧哗声音越来越响,被朱国彦给听见了。让士兵出去察看。

    不一会,士兵回报说城内百姓听说建虏攻过来了,在收拾家当出城向后方逃难。

    这还了得,朱国彦也不再理王纯臣了,只是临走前恶狠狠的对他说:“你干的好事!”,然后下令关闭城门,营中兵丁到阅武场集合,准备上城戒备。自己也赶紧去披挂了。

    没想,到了阅武场才发现只有四分之二强的兵丁集合了,自己不是只吃了四分之一的空饷么,怎么还少那么多?这时属下来报说未到的兵丁,听说建虏攻来,就混在百姓中溜了。

    朱国彦很无奈,带队赶往城墙。发现拖儿带女的百姓把临近城门的街道都堵了。用鞭子开路才登上了城墙,发现有一部分见机快的百姓已经逃出城去了。朱国彦只能行注目礼欢送。

    “不会,我驻守宁锦一犀消息短时断难传到建虏处。”袁崇焕斩钉截铁的说道。可惜,他不知道的是,刚好有关内的汉奸把消息传了过去,而且,还在联合算计着他。

    就在这时,门口亲卫来报京师圣旨到。

    袁崇焕和赵率教一对视,难道真的是建虏?

    果然,崇祯皇帝圣旨中说遵化,三屯营一线受建虏主力攻击,危在旦夕,要求袁崇焕即刻率关宁主力前往救援,不得延误。

    接完圣旨,袁崇焕压根就没有怀疑传旨宦官的真假,因为传旨宦官的言行举止,身份令牌一切都没有异常,包括圣旨也是正常,只是有点疑问的是为什么崇祯皇帝那么快知道是建虏主力。(一般也不会有人会估算到熟悉宫事的宦官会帮建虏假传圣旨。)

    传旨宦官帮崇祯皇帝解释了下,据说是有关外蒙古友人路遇建虏主力奔喜峰口而去。故提前得知。而遵化,三屯营的明军冬季作战能力又弱,显然不是建虏主力的对手,故要督师前往救援,确保京畿安全。

    送走传旨宦官,袁崇焕心里衡量上了,圣上此次的圣旨和之前传闻的有所不同。关键在于遵化能否守住。看来现在是担心遵化守不住了,所以改变了方略,要求自己前往救援了。

    如果遵化失守,京畿之地就在建虏马蹄之下了,锦州一线还有建虏,就算想直捣沈阳也得掂量下打不打的过建虏,万一遵化一线为虚,锦州一线为实,那自己如果想直捣沈阳,就等于把肉送到建虏嘴里去了。不行,还是救遵化比较好,也不用担心被言官的口水淹死。

    于是,袁崇焕做出决定,对赵率教说:“明善,本督师命你亲率本部骑兵四千人星夜驰援遵化、三屯营一线。能进城防守最好,坚持到本督师赶到,内外夹击建虏。”

    赵率教得令,正要离去,又被袁崇焕叫住,袁崇焕有点担心的问赵率教道:“明善,星夜奔驰,身体可否吃得消?”

    赵率教一听,不高兴了:“督师,休要小瞧于我,虽我年过六十,然骑马披甲不在话下,大丈夫行世,当以马革裹尸为荣。”

    于是,赵率教告辞而去。

    要是能歼灭建虏叩关的一万主力,那是前所未有之大胜。但建虏鞑子极为厉害,要吃掉一万建虏,非得主力尽出才行。袁崇焕想到这里开始计算手头的兵力,宁锦一线也还要守,不过城里只要储备足够粮草,只要步兵就能守住。而关内的建虏,四处逃窜的话也是麻烦,非得用骑兵对骑兵不可。为今之计只有集结全部关宁铁骑了。赵率教领四千骑兵支援而去,应该还有足够的时间来集结。

    想到这里,袁崇焕开始传令运送粮草给关宁,锦州,并集结骑兵。要求越快越好。

    再说那传旨宦官一离开之后,在无人之地马上改头换面,前往范永斗在山海关的秘密驻地,禀报袁崇焕已接旨的事情。

    因为此事极为重要,秘密驻地主事之人为范永斗本人,安排这个宦官离开之后,范永斗还不放心,派人前去探听消息,看是否有军队调动迹象。

    在得到确实消息后,范永斗大喜过望,马上派人快马加鞭,送消息给皇太极。

    赵率教不是说走就能走的,需要集合部队,安排粮草等等,自然就比不上范永斗派人送信的速度。他这一去,果然应了“马革裹尸”的心愿——

    各位书友,您的每一次点击、红票和收藏都是对新人新书的肯定与支持,也是新人创作的动力,谢谢!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全文阅读 | 加入书架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书页 | 返回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