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龙腾小说网
新龙腾小说网 欢迎您!
新龙腾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袁氏三国

第四十二章 文 / 宁辰2008

    许攸把田丰、沮授送到青州,安置妥当后,自己带着令箭以及袁绍的命令,来徐州找袁斌。

    许攸见到了袁斌,道:“恭喜主公,主公攻打徐州,连下数城,大将军封主公为‘讨逆将军’,官印随后就到。”

    袁斌笑道:“此皆赖众将之力也。打下郯城是华雄的功劳,打下彭城是赵云的功劳。如今屯兵凌县,进逼广陵,皆因上下一心,将士用命,必能克复徐州,平定淮泗。”

    许攸又道:“主公吩咐的事,攸已经办妥,请主公放心。”

    袁斌听许攸如此说,知道他把田丰、沮授二人救了出来,心想:“历史上此二人极有智谋,不比郭嘉、诸葛亮、周瑜他们差,之所以声明不显,主要原因一是年纪偏大,二是跟了袁绍,又早早被杀害。根据国人一向有“成王败寇”的观点,所以他们去捧跟了曹的荀彧、荀攸、郭嘉;跟了刘备的诸葛亮;跟了孙策的周瑜,而无人去为田丰、沮授正名。现如今,田丰、沮授跟了我袁斌,正可在三国史上放一异彩。”

    今天袁斌连得两个好消息(1,升官;2,得到人才),非常高兴,与许攸、赵云、张辽等人共聚一堂,欢声笑语,声高震天。而离凌县不远的广陵城内,则是另一番光景。

    新近才被曹任命为“徐州牧”的车胄,坐在州牧府中,愁眉不展。心想:“我怎么这么倒楣,本以为当上了州牧,终于可以扬眉吐气,大展拳脚了。谁知主公与袁绍开战,碰上了袁斌这个煞星,我躲到广陵来了,他还不放过我,跟着追了过来。打又打不过,逃又逃不掉,真把我逼急了,我就不当这破官了,我回家乡扛把铁锹修渠去(前边说过了,车胄算是半个水利学家)。”

    车胄正在胡思乱想,下人来报:“功曹陈登求见。”

    车胄想到:“这陈登是徐州的大族,为人又极有智谋,应该可以帮到自己。”忙把陈登请了进来。

    陈登穿着黑色的大汉官服,戴着高高的进贤冠,慢慢地走了进来,显得是那样的从容不迫,镇定自若。此时陈登的父亲陈珪已经去世了,糜氏兄弟跟着刘备跑路了,曹豹、许耽、章诳等军中大老也死的死,逃涤,徐州现在能拿得出手的就剩陈登与名士赵昱(历史上死于伪佛教徒窄融之手)了。

    车胄忙迎上前去,对陈登拜道:“元龙救我。”

    袁斌接到陈登派人送来的,请自己入主广陵的消息,很是纳闷。自己与徐州尚处于敌对关系,怎么陈登会派人来请自己进广陵?后来一打听才知道,陈登已经反正了,徐州牧车胄已经被关到了大牢里,徐州现在由陈登做主。袁斌感叹道:“这真是应了那句军事名言,(读者与主角一齐喊‘堡垒是从内部被攻破的’^_^)。”

    袁斌见徐州全境光复,忙安排吕伟与自己一齐进驻广陵,接收了陈登献上的徐州的户籍、粮册、州牧印等物,袁斌又把徐州治所迁回了郯城。派人送表章给自己的父亲―――大将军袁绍,一方面是向袁绍报捷,另一方面则说明要封吕伟为“徐州刺史”的事。然后让吕伟在郯城安身,任命陈登为彭城太守,彭城临近兖州,位于抗曹前犀正需陈登这样的人才镇守;赵昱为广陵太守;陈矫为下邳太守;另从青州调来臧洪、徐宣分任东莞、琅琊二郡但守。这样一来,吕伟这个名义上的“徐州刺史”的实际辖地,只有东海国一郡国,仅占徐州全境的六分之一。这也是袁斌防止吕伟坐大的一种手段,即不用杀掉吕伟,背负杀人的恶名;又不用看着吕伟坐大,成为自己的心腹之患。

    袁斌收复徐州后,一方面自己马不停蹄地赶到兖州境内的砀山布防,使曹处于内线做战的不利态势;另一方面,则派人向孙策送信,请他引兵出淮南,夹攻曹。

    丧失了徐州领地的曹,他的领地虽现一种“-]”这样的形状,他要面对北边的袁绍,中间的袁斌,南方的孙铂三方的夹击。在曹的内部,还有反对曹的人存在,他们像隐藏在黑暗中的恶狼,虎视眈眈地望着曹,只要一等到机会,他们就会毫不留情地扑向曹。

    曹自讨黄巾以来,大小数十战,从来没有遇到过今天这么危险的局面,一不留神就会灰飞烟灭,尸骨无存,到时候连自己和老婆、孩子的性命都保不住,更别谈什么雄心壮志、人生理想了。

    曹召集文武众臣,商议退敌的办法。

    太中大夫孔融忘了袁绍曾经想要让曹杀他的事了,急忙跳了出来,大放厥词:“袁大将军拥兵数十万,所向无前,身边有田丰、沮授(曹军还未收到二人被囚的消息)、许攸、郭图这样的智谋之士为其出谋划铂又有审配、逢纪这样忠于任事的人为其效力,还有颜良、文丑这样的猛将为其统兵。这么一股中、强大的力量,我们怎能与他抗衡?”

    尚书令荀彧迅速批驳了他这种错误的,降低士气的观点,荀彧站起身来,朗声道:“文举此言差矣。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智,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无用。颜良、文丑匹夫之勇,其余之人,更是不足道哉。似这样一群酒囊饭袋,我们为什么要怕他们呢?”

    军师祭酒荀攸支持自己这位小叔叔,接道:“不错,袁绍空有大军,但不能突破我军部署的各个战略要地,其人之无能,可见一斑。袁绍的大军是因为利益而纠合在一起的,只要大败袁绍一次,这些乌合之众,马上就会瓦解。”

    典农中郎将任峻不无忧虑道:“虽然袁绍不能打败我们,只能与我们对峙,但袁绍粮草丰足,而且又没有后顾之忧;而我军连年争战,粮草储备不足,坚持不了多久。”

    议郎董昭道:“不如放弃这些要地,紧守官渡,把袁绍大军放进来,拉长他的补给犀而缩短我军的补给犀只要我们能守住官渡,袁绍就不能越过官渡,去打许都。”

    这时,堂外走来一人,对曹道:“丞相,董昭之言,不可听信,可先斩董昭,再议退敌之策。”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全文阅读 | 加入书架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书页 | 返回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