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龙腾小说网
新龙腾小说网 欢迎您!
新龙腾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公元1282

第一百四十四章  力折王侯 完 文 / 陈家公子

    看着怒气冲天离去的段虎,林文只觉得是一阵的疲惫,毕竟穿越前的林文是什么人?穿越后虽然经历了一些的事情逐渐的有所成长,可是在面对强势的对手时依然有那么的力不从心,有几许的烦躁几许的忧心。

    不知怎的自己就和武将集团出现了天大的矛盾,也许是有人的地方就有争斗,自己不知不觉的打入了许弘文的一系,其实林文自己才知道,自己怎的会是那许弘文的一系,可是冲锋陷阵靠的又是这般子的人,自己将来要倚靠谁?也许只有从陈碧君开始吧。

    许弘文在段虎走后便来到了林文的县衙,许弘文怎的说也是实力派,这岛上的消息还是知道的清楚的,不至于两眼一摸黑,许弘文算不得是那种单纯的文人,依着宋江的话也算是少年熟读经史,长成也有权谋,可惜就是科举不第,和那落魄的书生吴用一般,也确实是走上了他那无数先辈所走上的老路“欲得官,杀人放火受招安”只不过是披上了一曾更好看的外衣而已,对赵官家有几分的忠诚这只有他自己才知道。

    许弘文微笑的道“真是英雄出少年啊,这段之威在这里可不是谁人都能受的,林兄弟,真是好样的。”

    林文淡然的道“国法之上,谁人可以超越?林某不才,为道义耳。”

    许弘文点头道“好,道义说的好,林兄弟可知道其实那段家兄弟也不是那不讲是非道理的人,起码这老大不是这样的人,这次为何而来?”

    林文心中一动道“为何?”

    许弘文冷笑道“权力之斗耳。”

    林文失笑道“在下不过一小芝麻官如何能何他斗,这实在是高看在下了。”

    许弘文正色道“官虽不大,可是身份在这里,林兄弟可知我大宋家法是什么?”

    林文想想道“士大夫治国。”

    许弘文点头道“说的对,就是文官治理天下,武将在有功劳也只是走狗而,这也是我大宋避免前代藩镇之货的根本原因。你可知杯酒释兵权?”

    林文道“这个属下知晓,我朝初期,太祖为了防止出现分裂割据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统治,以高官厚禄为条件,解除将领们的兵权。太祖即位后,接受赵普建议,解除武将兵权,以免重蹈晚唐五代灭亡之覆辙。建隆二年,太祖召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石守信、殿前都指挥使王审琦等宿将饮酒,劝谕他们释去兵权,这是消除禁军将领发动兵变夺取政权而采取的重要步骤。开宝二年,太祖又宴请节度使王彦超、武行德、郭从义、白重赞、杨廷璋,劝使罢镇改官,以消除藩镇割据的隐患。因为是在酒席上做出了决铂所以史称“杯酒释兵权”。杯酒释兵权只是太祖为加强皇权,巩固统治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措施的开始,其后还在军事制度方面进行了多项改革。”

    “中央集权?”许弘文喃喃道“这个词儿倒是贴切,那你可知其深层次的原因?我来讲讲吧在结束五代十国局面的过程中,太祖着重考虑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如何重建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使唐末以来长期存在的藩镇跋扈局面不再继续出现;二是如何使赵宋王朝长期巩固下去,不再成为五代之后的第六个短命王朝。建隆元年末,太祖平定李筠及李重进叛乱后的一天,召见赵普问道:为什么从唐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换了八姓十二君,争战无休无止?我要从此息灭天下之兵,建国家长久之计,有什么好的办法吗。赵普精通治道,对这些问题也早有所考虑,听了太祖的发问,他便说这个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治理的办法也没有奇巧可施,只要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然就安定了。赵普的话还没说完,宋太祖就连声说“你不用再说了,我全明白了”。于是一个重建中央集权专制制度的计划就这样酝酿出来,并逐步付诸实施了。在宋中央集权方面,最重要的是兵权,也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范浚在《五代论》中指出:“兵权所在,则随以兴,兵权所去,则随以亡”。这些话揭示了唐末五代以来,在政治局面变换中,兵权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从小军官到殿前都点检,又从殿前都点检跃上皇帝宝座的赵匡胤,十分懂得军事力量的重要作用。因此,宋朝一建立,他就吸取后周灭亡的教训,加强了对禁军的控制。建隆二年太祖鉴于当时已控制局势,就着手陆续采取了一些措施,把殿前都点检镇宁军节度使慕容延钊罢为山南东道节度使,侍卫亲军都指挥使韩令坤罢为成德节度使。因为殿前都点检是宋太祖黄袍加身前担任过的职务,从此不再设置。由石守信接替韩令坤任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起初太祖以石守信等人都是自己的故友,并不介意,赵普就向他数次进言说:“臣也不担心他们会背叛陛下,但是如果他们的部下贪图富贵,万一有作孽之人拥戴他们,他们能够自主吗”?这些话实际上是提醒宋太祖,要他记住陈桥兵变的事件,避免类似的事件重演。果然宋太祖采取措施要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通过这些措施,唐末五代的那种专制一方的藩镇,在宋初就逐渐消失了。在官僚制度方面,侧重削弱宰相权力。军政大权归枢密院掌握,而财政大权则由三司使掌握,宰相所掌仅限于民政了。在军、财、民三权分立中,枢密使与宰相“对掌大政”号为二府。皇帝利用这两者间的异同发号施令,独断专行。宋初不仅以三权分立的办法削弱相权,而且设置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和三司副使,作为宰相、枢密使和三司使的副手,与各部门长官发生制约的作用,以削弱各部门长官的权力。此外,宋初还在设官分职、科举制度等方面,也进行了有利于加强皇权的政策。”

    林锡道心中暗惊道“这许弘文懂得见解到是精辟,不愧是如今皇城司的白纸扇军师。”口中却道“先生真是博学,属下受教了。”

    许弘文微笑道“林兄弟能听就好,所谓释兵权一是稍夺其权。重点是削夺节度使的行政权,节度使辖区内的各州,除节度使所在的州之外,其他的州,当时叫“支郡”,都陆续收归中央直辖。到太宗太平兴国二年的时候,节度使的“支郡”已经全部都隶属于中央。节度使的行政权力,就仅限于他在的一个州。其他各州,由中央选派“知州”进行管理。知州,全称是“知州军事”,都为带有中央官头衔的文官,三年一轮换。州大县的长官,也由中央的文官前去担任,叫做“知县”。乾德元年,又设置了通判一职,通判的地位较知州略低,但又不是知州的副职,而是专门负责对知州进行监督,以分割知州的权力。到了真宗的时候,连节度使所在的州,也都设置了知州和通判,具体负责地方政务。二是制其钱谷。重点是削夺节度使的财政权,乾德二年,规定节度使不得再以“留使”、“留州”的名义截留地方赋税,除了地方行政的支出之外,所有的金银、铜钱等货币收入都要上交中央。乾德三年,就专门派中央财务官员前往控制地方的市镇和市场,赢利所得直接送交中央,地方无权干涉;同年,又专门设立了“转运使”一职,总揽地方财政大权,负责把地方赋税解送中央,节度使的财权就被剥夺了。太平兴国二年,太宗又收回了节度使以免税的优惠条件进行贸易地权。真宗时,干脆规定节度使不得插手地方财政事务,节度使个人的俸禄也都由中央统一支付。三是收其精兵。重点是削夺节度使的兵权,乾德三年八月,太祖下令把各藩镇的精兵猛将抽调到开封,骑兵授予“骁雄”的番号,步兵授予“雄武”的番号,总兵力在万人以上,都隶属于侍卫司。同时还把藩镇的募兵权收归中央,明令规定地方以后不得再私自招兵买马。各藩镇剩余的老弱残兵,后来统一整编为“厢军”。厢军不论在政治地位,还是在经济待遇各方面,都要远远低于中央的禁军,自然就吸引不到优秀的兵源。此后,厢军很少进行军事训练,逐渐蜕变成了一支主要用于服劳役的工程部队,军事职能大部丧失。同时,为了避免驻防地方的中央禁军蜕变为新的地方势力,太祖又制定了“更戍法”,规定驻防各地的禁军三年一轮换,以求得“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节度使就由称雄一方的土皇帝,下降为一个州的高级长官而已。到了真宗朝以后,更是演变成了只领俸禄而不就职的虚衔,人称“享福”节度使。自唐代“安史之乱”以后,逞凶二百多年的节度使终于被彻底铲除了,藩镇割据地方也成为历史。因此那狄青岳飞结局如何?”

    林文道“大人说的是武将在我朝纵然是再厉害也不过是走狗耳,大人的意思是?”

    许弘文冷笑道“不甘罢了,谁人不想手握大权,这等武人自持功脯如何受得被我辈压制?意趁此机会这个乱世夺回权力罢了,但是我朝素来之道岂可荒废?这是我等读书人的职责,即便如今江山沦陷,但就是一尺之地也当遵循祖制。”

    看着凯凯而谈的许弘文,林文心中暗道“这宋朝对待武将的方法也不见得是对的,这两次亡国就是佐证。”当然心中这般的想,口中却是不能说出来。忙道“大人说的是。”

    许弘文笑道“林兄弟今日已然得罪段家兄弟,段家兄弟如今定然视你为阻碍之人,你当如何自处?”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全文阅读 | 加入书架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书页 | 返回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