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1 寄人籬下 (上) 文 / 傅戍己
第051寄人籬下(上)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轉眼間,蕭言已來舒縣十余日。
廬江太守劉勛果然相當看重劉曄,方回舒縣,便將劉曄引為幕僚一員,問詢時政,參議軍情。數日前,劉勛更抒邀淮右名士,朝夕宴歌,替劉曄接風洗塵。一時之間,整個舒縣縣城,都好似圍繞劉曄轉,令蕭言好生艷羨,常恨自己未能生于劉氏宗室之家。
與殷勤招待劉曄孑然相反,劉勛則近乎無視蕭言,哪怕有劉曄引薦,敘起巢湖事,劉勛也僅僅應付似的點點頭,轉身又把蕭言忘去。甚至,若是酒宴由劉勛發起,蕭言那就別想得來一張請帖。
好在劉曄雖然性情狡桀,卻異常熟稔人心是非,但凡他高看之人,必然不會刻意忽視,乃致引起對方介懷。蕭言市井游俠出身,又無聲名,士族輕之,劉勛更無視其人,但是劉曄卻一直不厭其煩,向眾人推銷蕭言,輕描淡寫略過蕭言少年游俠經歷,說道︰“蕭十一郎少有壯志,好讀書,喜擊劍,仗義任俠,頗有前人遺風。”
好嘛,劉曄嘴皮一轉,蕭言三年市井游俠經歷,變成“喜擊劍,仗義任俠”;蕭言為宦途蠅營狗苟鑽營,也隨之變成“少有壯志,好讀書”。
三無青年蕭言,搖身一變,成為漢末淮南青年才俊。
劉曄這種包裝手段,成效斐然,絕似後世廣告。短短十余日之內,蕭言便在舒縣聲名鵲起,待今日,連劉勛也不再隨意無視蕭言。
當然,包裝這種手法,看似簡單,其實各類細節條件要求頗高。
首先,一如後世廣告得請娛樂圈明星,你若想在士族內廣告,那也得請士子圈明星出面。似郭嘉郭奉孝,是由荀𨘥@ 憑 凰坡乘嗦匙泳矗 怯芍荑ズ 憑佟 鵲取 br />
其次,你還得有一定真才實學,能匹配名士贊譽。
仗義任俠方面,可從協助劉曄擊殺鄭寶佐證;喜擊劍方面,蕭言劍術雖非頂尖,卻有一戰之力;好讀書方面,蕭言雖不懂漢世《尚書》《易經》諸經書,但卻熟稔歷史,廣知典故,能與士族坐而論道;少有壯志方面,蕭言雖貧寒出身,卻因後世典冊記載,提前知曉漢世高層變動。
如此種種,令士族圈稍稍接納蕭言,不敢視蕭言為劉曄家僕。
案,漢世家族成份,有豪強、望族、世族、寒門、庶民等等之分。
所謂豪強,權勢氣焰,族脈繁多,強橫當地。類比後世共和國和諧年間,地級市內某家族,家族成員以百計,做官有廳級正職干部以上數位,從商有億萬富豪數位。橫行市內,雖軍警政法,無人敢惹,這便是豪強。
所謂望族,名高權貴,聲名卓越,為當地衣冠。類比後世共和國和諧年間,地級市內某家族,家族內人,做官有廳級以上數位,白身則有公知數位,可肆意褒貶時政。國人提及該地級市,首先想起某家族,這便是望族。
所謂世家,四五六代內,世世權貴,傳承不絕。類比後世共和國和諧年間,地級市內某家族,迄今五六代,無論滿清、民國、共和,世代屢出廳級正職以上官員,父死子繼。子孫昌盛,延綿不絕,這便是世家。
當然,世家、望族、豪強,大抵都是散亂劃分,並沒有嚴格界限,豪強望族,世家豪強,名門望族等等,漢世典冊中,時常復合用詞。但無論如何,上述之家,皆能橫行一郡,名傳全國。
世家、望族、豪強之外,又有寒門。
在劉曄入駐舒縣第二日,劉勛滿面憂愁的說道︰“巢湖兵畢竟是湖匪出身,心思迥異,今日雖降,明日未必不復反。若允其駐戍舒縣,卻是徒令城內百姓憂心驚懼。子揚以為,這五千余巢湖兵,另行安置何處為好?”
劉曄哪能不明白劉勛所圖,順勢答道︰“我久在成德,不熟悉廬江郡地理。巢湖兵一切諸事,卻須煩請太守上心,酌情處理。”
說罷,劉曄放棄五千余巢湖兵兵權,交割給劉勛。
題外話,而後數日,劉勛之所以廣邀名士,朝夕宴歌,也是因為他相當滿意劉曄爽快上交兵權。
接管五千余巢湖兵之後,劉勛立即迫不及待將他們分割為十六部,勒令屬下一一收編納降。
巢湖賊兵諸部將,之所以來廬江,是因為貪戀手中權勢,躲避孫策、袁術侵襲,哪甘心束手待斃,乖乖送上手中權柄,被劉勛收編?
于是,巢湖賊兵,一邊高聲喝罵劉曄言而無信,一邊群議洶洶,向劉勛提出條件︰人可降,軍權不可失!
然而,面對巢湖賊兵的開價,劉勛輕蔑唾棄一聲,評價道︰“亂臣賊子,既入我廬江,尚欲左右跳串焉?傳我軍令,但凡抗拒收編宅殺無赦!”
“嚓!嚓!嚓!”
一日之內,十七名巢湖兵部將,被劉勛斬首八名。
另外九名巢湖兵部將能夠存活,卻還得感謝一名巢湖兵部將,臨機一動,及時找來劉曄說情,涕淚俱下,說願意投降劉勛,以後再也不敢生二心。
與八名巢湖兵部將陪葬的,還有八百余名行事較為“激進”的巢湖兵。
“降不?不降,夠嘴硬,殺!”
“降不?不說話,那就是不願降,殺!”
“降不?想做軍侯,就憑你,殺!”
“降不?要遣散費,想的美,殺!”
“降不?敢罵人,找死,殺!”
廬江郡郡兵恍若地獄惡魔,殺人如同殺畜生,毫不留情,巢湖賊兵誰敢說半個不字,立馬一刀砍死。
巢湖賊兵諸部將以及骨氣硬朗之輩,被劉勛盡數砍殺之後,余下巢湖賊兵的心理防御瞬間垮掉,紛紛跪地投降。五千六百名巢湖兵,一日之內,劉勛砍殺八百人,由不得巢湖賊兵不懼。
恰在此時,劉曄及時出面,阻攔廬江郡郡兵諸多不必要的殺戮,令眾巢湖賊兵對他復起好感,十成怨恨,散了七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