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龙腾小说网
新龙腾小说网 欢迎您!
新龙腾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永历大帝

血腥南洋 第二百六十五章:跳进黄河洗不清 文 / 楼主大大

    (去看看小说网www7kankancom)永历大帝第二百六十五章:跳进黄河洗不清

    对于怀柔汉军旗的令旨。去看看小说网w-W-w7-K-aNKanc-o-m。朝廷中颇多反对之声。这些汉军大多祖上沾满了汉人的鲜血。而且大多数人原本都是明臣。了荣华富贵苟且偷生最后成了满人奴才。朝廷的官员大多数是当年跟随永历入缅。宁愿颠沛流离。冒着生命危险都愿做奴才的臣子。对于朱骏这种优渥的劝降条件可以说极为不理解。

    其实这种事朱骏也能理解。大家跟着他熬了这么多苦日子。担惊受怕。如今好不容易混出头。可是那汉军旗的人算个什么东西。原来是明臣。朝廷养着他们。满清入关时摇身一变又成了满奴。如今皇上居然还要保持爵位吸引他-|继续反复背叛。这样的结果任谁都不能理解。

    一时间弹的奏如雪片一般飞入内廷。有委言谏的。有大骂朱骏糊涂的。大家反正撕破了脸豁去了。朱骏也只能苦笑。满清入关的那场场血战已经令不知道多少人流离失所。生产力的到了极大的破坏。如今这一场光复再这样折腾下去。人民如何还能经的起折腾?唯有这种诱惑执掌地方大权的汉军旗人投降。这样才能避免更大的损失。看似懦弱。但对人,有利。至少不需要太多的地方历经战火。长江以南的战役倒还罢了。北方乃是满的根基。到时候抵抗一定十分激烈。绝不再是从前那样轻易就能就范的。因此。似广东福建贵州等三藩不费一兵一卒的光复是最好地模式。

    至于那些叛臣秋后算账自然是要的。可那也要等满人彻底被除之后。当年刘邦在打天下时岂不是汇聚三教九流。可是一旦坐上了江山。便是一场大清洗。只不过刘邦清洗的是功臣。而朱骏清洗的是一些罪大恶极的叛臣而已。

    39;的朱骏安慰的是对于这一点。内阁的三个大学士子以及几个参赞都站到了他地一边。这些实干型的大臣与正人君子们不同。他们的选择更多是利益的角度。是否对大明有处才是他们立场的唯一标准。

    于有内阁地全力支持朝廷里虽然非议多多。也翻不起风浪。南北镇抚司立即挑选出数个特使。飞马向满清各省渗透各地的番子也开始动起手来。各种谣言在北方各省蔓延。什么巡抚某某某与明军秘密谋和。某某总兵与明人密使交谈到深夜等等。五花八门。无奇不有。而且还有鼻子有眼。个个都是一副内幕情人的摸样。不管是酒楼茶馆以至于乡村野外。也有货郎经过。流言语。很是热闹。

    各省地总督巡抚不住了。原先他们听到本省内有别省巡抚的流言倒是没什么反应。毕竟和他们没有多大的关系。可过了几日。流言开始造到了他的头上。这可不的了了。于是衙门开始出动衙役开始捕人可世上什么都能堵。唯有口是封不住的。官兵越是捕人。更是让人觉的这是官府心虚的表现。是子虚乌有的事。你这么激烈做什么?于是流言语更甚。大街小巷穿越广。官府的衙役如何拿的过来。只好抓些无辜的人了事。这样是激起了民愤自清人入关之后。大肆地屠杀和文字狱让许多汉人没有了脾气。可是并不代表他们都是胆小鬼。如今大明势强。满人虽然在各省封锁军情。甚至大肆张贴永历已死的消息。可是汉人不是傻子。两湖两江的商人早已带过来了消息。一时间有人哭有人笑。更是让许多汉人增强了抵抗的信心。境内不多少土匪拉起了复明的大旗。在深山老林中与清军周旋。一边设法大明的南北镇抚司的桩子联络。另一边大力吸收人马。其中河南。山东等地的反清复明组织尤其强大。在河南。胡大刀九山领导的会众过一万人。克复州县。抢劫府库。声势浩大的很。

    还有山东响马赵一山。聚众千人。拥有三百匹战马。游荡于各县。致使山东境内地满人人自危。甚至连押运粮草都要上千个绿营随行保护才敢穿州过县。满的镇压越是烈。反抗则更是激烈。至少反抗还有希望。希望就在南方。

    这下子可不的了了。各省的巡抚怕啊。土匪不可怕。盗贼不可怕。针对他们的流言语却让他们坐立不安起来。任何朝廷对于这种流言都不会掉以轻心的。对待这些被流言的臣子一般都是宁杀错莫放过的态度。而且这种流言根本就辨不清的。朝廷会怎样看自己?太皇太后和皇上是怎样想的?其实就算是皇上信任他们。不

    流言。他们将来还会的到重用吗?这种担心受怕简直比任要可怕。历史上那些被叛国和谋逆的罪名可都是莫须有地。只需要莫须有的罪名。便可抄家灭族。全家死光光。

    到了这个时候还有什么办法。没法了。写自辩折子吧。奴才对主子的忠心可昭日月。请主子千万不要相信外间的流言语。奏折通过六百里加急送了出去。可是总督巡抚们仍然不放心啊。写了总的人信吧。总之这种事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的。哎…………

    北京城。这种流言就更加玄乎了。什么河南巡抚意图造反。山东巡抚近来与南明的密使来往密切。陕西提督王辅臣异动频繁等等。甚至一些王府贝勒的府邸都不能幸免。这种流言自然是以各种方式传入了宫廷。到了孝庄和康熙的耳朵里。

    孝庄对这种流言十分慎重。与康熙下旨让索尼和和硕康亲王杰书前来相商。索尼的年纪越来越大了。腿脚不便。每日的会都不能准时参加。几次想请辞养老。康熙都不准许。康熙念他老迈。便让他在家中办公。如今满清可谓是一日不如一日。到处都是烽火。外有南明逼人。内有各种反清势捣乱。索尼的公案桌上堆比人还高。不是河南要剿匪。就是湖南的长沙被围请求朝廷增援。要不就是两浙的粮饷被截好事没有。尽是一些焦头烂额的事。

    杰书乃是礼亲王代善的孙子)。礼亲王代善孙。祜塞第三子。康熙族兄。顺治十八年。袭爵康亲王。正白旗督统。好勇。自鳌拜出京之后。由于正白旗一直受到鳌拜的镶黄旗打压。康熙为了遏制日益膨胀的以鳌拜为代表的镶黄旗。便故意重杰书。以此提升正白旗的地位。杰书也算争气。许多差事办的也妥帖。一举成宗室最耀眼的权贵。

    孝庄坐在暖殿后的珠帘之后。康熙坐在上首。索尼坐在左角的太师椅上。杰书年轻。只能站着。四个当今满清最尊贵的人物就这样先是絮叨了些家务。孝庄似乎并不急于表。口里说了些近来和硕公主外嫁的事。又问了索尼近来的身体如何。敦促杰书多读些书。最后还是康熙忍不住了。康熙如今已十四岁了。由于早熟和早先的过天花的缘故。显比龄人都要显的成熟。若不仔细看。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二十岁的青年。

    “近来京城中的流言。你们可都听到了风声嘛?”

    这句话明显是问索尼和杰书的。索尼是个稳重的人。不到最后关头时绝不会表态的。只是佝偻着坐在太师椅上不断的咳嗽。不说话。杰书硬着头皮站了出来道:“依臣的分析。这多半是明离间我大清君臣的谣言。不足为信。只是此事事关重大。皇上不可不察。还是要派出钦差到各省去。明面抚慰。其次便是明察暗访。若是果实忠心耿耿的。钦差可着情给予封赏。若是真有嫌疑的。可让钦差立即接掌兵权。以防不测。”

    杰书的话中自然是否定了这种谣言的真实性。可是这毕竟是大事。查是要查的。只是不能打着查人的幌子。否则会引起恐慌。那就故意以劳师的形式派出钦差。表面上时抚慰军政。暗地里去查。这个建议可是他左思右想了一夜谋划出来的。可谓是用心良苦。

    杰书的意见引起了康熙的共鸣。岂能不知道这都是谣言。可畏的是这种谣言明知是假的。可谁也不敢掉以轻心。就算只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性都不成。

    “杰皇兄说的对。明人奸计。朕不是崇祯。岂能像他那样糊涂。反而受这种挑拨。只不过兹事体大。朝派出要员去查访也是应该的。皇祖母。您怎么看?”康熙表态支持书的意见。转过后去看珠帘之后的孝庄。询问她的意见。

    珠帘后的孝庄看不清神情。沉默片刻之后。反而向索尼问:“索中堂。你怎么看?”

    索尼到了这个时候可不能再装糊涂了。咳嗽一声。捋着颚下的白须道:“若是派出钦差。各省的总督巡抚会怎么看?如今此事已天下皆知。那些总督巡抚原本就坐卧不宁。这个时候派出钦差。恐怕谁都知道是朝廷怀疑各省的封疆大吏了。不管打的是什么幌子。都会让各省督抚人人自危。一个不好。忠臣也要变叛臣。”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全文阅读 | 加入书架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书页 | 返回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