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龍騰小說網
新龍騰小說網 歡迎您!
新龍騰小說網 > 都市異能 > 鑒寶秘術

第三六六二章 教育徒弟 文 / 北域神燈

    張天元繼續道︰“之所以不用硯來調胭脂,這是有客觀依據的。

    中國古代用墨的時候用硯台,古畫顏料中的礦物顏料(重色)需用乳缽細研,植物顏料(淺色)用水即可化開。

    重色使用會用到硯台,胭脂用作顏料,是淺色,只是以水化開即可,沒有畫家用脂硯。

    繪畫中的紅顏色(朱)是重色,會用到硯,這就是所謂‘朱硯’。

    所以,造假者是將‘畫眉硯’‘朱硯’‘胭脂’等概念混淆,借助王登與薛素素的故事來混淆視听。

    其次,王登何人?

    乃是明代萬歷年間的書法家,而所謂‘素卿脂硯’背後署名王登的銘文,書法軟弱披靡,一望而知贗品。

    何況,像‘素卿脂硯’大小的硯台,題字應作楷書。

    再有,以薛素素學養,其文物鑒別能力絕不會差,而‘素卿脂硯’制琢粗劣不堪,硯面池上刻兩葉,不倫不類。

    因為所謂刻硯,桃形即刻桃葉,梨形即刻梨葉,榴形即刻榴葉,佛手柑形即刻佛手柑葉,而此硯交待不清,絕非名工所刻,也因此不可能邀薛素素賞鑒,‘素卿’上款純屬偽造。

    此外,硯盒底部有‘萬歷癸酉姑甦吳萬有造’款,除此,再無年款,而此年為薛素素降生之年,一歲的年齡,又如何使用這方脂硯呢?”

    張天元連番發問和扔出論據,直接把個死記硬背的攤販給听傻了。

    他賣了這麼多年東西,還頭一次見到張天元這種人,居然連如此冷門的知識都能記得清清楚楚,這還是人嗎?

    他現在真得是無比的尷尬啊。

    攤販灰溜溜地轉身逃走。

    張天元倒是沒追,也沒必要追。

    這種事兒他見過太多了,如果每一次都去認真對待,那還不得給他累死啊。

    之後,他帶著劉金寶和李雲璐繼續在寶華街上逛,一直到晚上天擦黑了才回到了住處。

    這世面見到了,不過還得總結一下,不然徒弟們根本不知道你想表達什麼。

    張天元煮了咖啡,然後跟兩個徒弟一邊吃著美味的點心水果,一邊閑聊了起來。

    但凡涉及收藏的人,幾乎沒有人不做著“撿漏”的美夢,期望憑著運氣和眼光佔個天大的便宜。

    從拍賣行到小地攤,目前各種撿漏往往是交學費的多。

    靠撿漏換樓換車在業內不是傳說,但目前市場上處處遍布“地雷”,就是行家也會一不小心中了“埋伏”,撿漏已逐漸成為過去式。

    即便如此,“撿漏”這一行當仍舊有著前僕後繼的群體,相比舊金山大小藏家數十萬人的龐大群體,以一線古玩商人為主的舊金山及周邊的撿漏者,保守估計也有近萬人,從過去的單純撿漏,到現在的邊撿漏邊打貨,這一行當正發生著微妙變化。

    張天元把自己听到的,和見到的一些事兒,講給了兩個徒弟听,權當是閑聊,但閑聊之中,卻能收獲很多東西。

    之前他在電話里跟妻子柳夢尋聊天的時候,柳夢尋也把帝都那邊發生的事兒給他說了。

    兩個人的話題,自然是離不開藏品,離不開撿漏的。

    上周四,專業“撿漏人”胡先生夫婦帶著一件瓶口破損的“粉彩人物六方瓷瓶”來到潘家園古玩城,瓶身上印著栩栩如生的“十八羅漢圖”,憑著多年從業經驗,他斷定這是一款宋代哥窯,價值不菲。

    據介紹,該瓶口在“特殊運動年代”破四舊期間被摔出來一個小缺口,後來主家老太太因嫌瓶口破損處鋒利割手,用鉗子想將其夾掉,結果造成破損面積越來越大。

    “撿漏”除了自身具備一定知識,背後還需有可靠的行家作為技術支撐。

    為證實自己的判斷,他找到了常年有著業務往來的國家文物鑒定估價師熊勝華。

    熊勝華的鑒定結果不免讓胡先生夫婦有些忐忑。

    這款瓷瓶產于景德鎮民窯,根據瓷胎,用料等判定,是一款典型的清末仿哥窯瓷瓶。

    “一方抵三圓,這是六方器型的珍貴所在。這件瓷瓶估價約5000至8000元,如果是完整的可達10萬元以上。”

    這個瓷瓶是胡先生剛從鄂州農村入手的,為收來這個瓷瓶,他先後跑了一年多的時間。

    據其透露,該瓶的收購價為8000元,很明顯,加上10多次往返游說的車馬費,這筆生意明顯虧了。

    隨同帶來的還有一件瓷碗,鑒定結果依舊是“大路貨”。

    這次下鄉不但未有收獲,反而倒貼了不少,“農村可收到東西已經越來越少,目前精品貨源已近枯竭”。

    像胡先生夫婦這樣專業從事撿漏的群體,還有一個身份就是古玩一線商人。

    他們的身影,在農村收藏市場甚至拍賣行處處可見。

    再說老楊夫婦。

    每天早上9時,位于潘家園收藏品市場不遠處的一家副食超市,店主老楊還是習慣性地在門口支起一塊收購牌“高價收購銀圓,瓷器,郵票,老版人民幣”,這塊收購牌已陪伴老楊走過了9個年頭。

    90年代初,老楊夫婦下崗在家,迫于生計他極不情願地成為了一名古玩商人,“當時覺得做這事很掉面子”。

    當年他與大哥隔三岔五地下鄉“收貨”,每個月至少有一個星期吃住都在農村。

    老楊回憶,每次外出回家總有不小的收獲,有時一個星期的付出,往往能趕上一兩年的工資。

    “我兒子的婚房,還有這家超市基本都是那幾年賺來的。”

    只要村里哪兒有唱戲、趕集等人多的場合,哪兒就有他們的身影,在現場支起一塊廣告牌,就會有人上前詢問,拿出東西,幾元錢就能收到價值百元的東西,很平常,“以古錢,瓷器,‘特殊運動年代’藏品居多”。

    令老楊最為得意也最為惋惜的一次撿漏,是于1994年在新洲農村收到一大一小的兩尊明代的真武大帝鎦金像。

    主家告訴他,家中老伴去世時才告訴他家里有傳下來的這麼兩尊神像,“老太太比較迷信,說這樣的大神在家里供不起”,前後不足半個小時的交流,老楊便憑經驗以500元的價格將其拿下。

    為能賣個好價,老楊將這兩件寶貝足足在手里捂上了好幾年,還曾攜寶前往國內各個大城市找過買家。( 鑒寶秘術  http://www.agxs6.com 移動版閱讀m.agxs6.com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全文閱讀 | 加入書架書簽 | 推薦本書 | 打開書架 | 返回書頁 | 返回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