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龙腾小说网
新龙腾小说网 欢迎您!
新龙腾小说网 > 制服诱惑 > 乡野女教师

第7章 传奇将军归故里 文 / 美知

    mon dec 02 13:27:31 cst 2013

    王将军马上就要回到故乡,马伏村人闻讯后象过传统佳节一样兴奋地传开了。此时,最繁忙的要数王支书。他接到公社领导的通知后,亲自安排人打扫将军故居的院坝,让妇女主任、本队的队长与王将军的兄弟及其侄儿侄女一起,再叫几个手脚麻利又爱卫生的女人打帮手,认认真真地准备将军一行的后来的饮食起居。还特地请朱刚带队,郑嘉嘉和胡玲玲组成迎宾小组,负责接待工作。王支书在全村干部会上强调说:“这是将军第一次回老家,我们要特别热与重视,决不容许任何人有丝毫怠慢,我们用家乡人质朴的怀,来感动叱咤风云的王老革命荣归故里,亲不亲故乡人,甜不甜家乡水,我们这样做有一个目的,就是争取老人家给我们村子办点实事,比如修通村道、拉通照明电,从而改善我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出行难的问题。看这样子,光靠我们村子千余号人的肩挑背磨,何时能够改变家乡的面貌嘛。”说到这里,朱刚眼睛一亮,认为支书的想法不错,凭王将军的威望,跟地方上打个招呼,应该会起作用的。只要他发了话,地方上不会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

    清晨,朱刚和郑嘉嘉、胡玲玲穿着自己感觉最好的衣服,两个姑娘还打扮了一番,早早地吃了饭,直奔街上。路上,三人走累了,坐在路边的石头上休息时,朱刚先给郑嘉嘉和胡玲玲讲了王将军的简历。

    王将军1917年出生于于马伏村,读过两年私塾,先后读完了《三字经》、《百家姓》、《中庸》、《大学》。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青年团,一九三五年转入中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三十二军第九十九师二九七团共青团团委书记,军政治部政务科科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驻山西办事处处长,**山西省沁县县委书记,太岳区游击队队长兼政治委员,游击队教导员,冀中军区警备旅组织科科长,第六军分区地区队队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教导师一团政治委员,第四纵队十二旅政治委员,第十九兵团六十四军一九二师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师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副军长,要塞区司令员,旅大警备区副司令员,政治委员,中国民航总局政治委员,旅大警备区顾问。一九六四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胡玲玲惊讶地问:朱老师,你是教数学的,怎么把王将军的简历弄得那么清楚呢?

    朱刚笑着说:“我们县里只有10位将军,而我们乡里就占两位,并且我们村里就有一个赫赫有名的王将军,我们作为老乡,感到特别自豪和骄傲。我们今天去迎接他们,不搞清楚王老的简历,怎么说得过去呢?我实话跟你两个妹妹说,昨天接到这个任务,夜里象备课一样熟悉这段文字,你们根本不知道吧。”

    郑嘉嘉说:“你真是用心良苦哟,那么,你能不能跟我们讲讲王将军的童年趣闻呢?”

    朱刚说:“以,不过,现在时间不早了,等下回歇气时再说。”

    胡玲玲说:“朱老师什么时候也学会吊胃口的哟?”

    三人又快步走了一阵,郑嘉嘉说自己又走累了,建议歇息一会。街口的青瓦房都看得见了,要不了几分钟就以到达公社了。休息一下也不会误事的。朱刚绘声绘色地讲了一段王将军童年轶事。

    在先说王老的出身。王将军出身于一个贫苦出身的农民家庭。母亲怀胎十月后生育他那一夜,差点丢掉性命。因王家处在马伏山山崖下,道路崎岖,条件特别艰苦。虽然是难产,但那时又不能进医院抢救助产,只能拿母亲的命来赌这一把。就在母亲与死神搏斗过程中,在全家人不知所措时,在屋后的山崖间突然垮下来一块巨石,象一声巨雷,响彻云霄,把母亲惊吓得猛蹬了一脚,使出了全身的最后一点力气,随后“哇”地一声,婴儿终于出生了。大家心里想:这孩子“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无论如何,他们也没有想到这个婴儿会成为后来功勋卓著的王将军。作为父亲,最感谢的是那块石头。在后来新修房屋需要时,有人打那块石头的主意,王将军的父亲说什么也不答应。因为他认为,那块石头应该是有灵的,它就是为王将军生长的,没有那块巨石垮下来,就没有王将军的出世,也许他母亲也就遭受不测。他这么一说,想就近采石料的老乡也就理解人家的心了。

    胡玲玲说:“在我在村子生活了20多年,怎么没有听说过这事呢?是不是朱老师瞎编的哟?”郑嘉嘉回应道:“不能吧,对这样的功臣和名人,谁敢胡编乱造些东西呢?不是讨打挨吗?”

    朱刚说:“胡玲玲如果不相信,你回去后,以问一问那些七八十岁的老年人,我保证他们比我讲得还够玄乎,故事传奇多了。等一会,我还要跟你们讲一个王将军更传奇的故事呢?不过,等我歇口气再说。”三人边走,边在心头构想着王将军该是什么样的形象和打扮。

    朱刚一行赶到公社门口时,王将军两个侄儿王文军和王文兵早已恭候在此。王文军问:“朱老师,你们也是来接我大爹的?”朱刚说:“是的,我多年就盼望着看看将军一面,今日终于成为现实,太好了想不到你们比我们还早些。”

    王文兵说:“我们都长这么大了,也从来没有见过大爹,只是在家里看过他老人家的照片,经常都是在梦中见过这位亲人,昨晚上我们两兄弟翻来覆去总是睡不着,等到鸡一叫,我们就起床,走在半路上,天才亮,你看我们还带了手电筒。”

    郑嘉嘉请王文军兄弟讲一讲王将军从家乡走出去的过程,王文军很意。他们听父亲讲过,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

    王将军幼年时很聪明,嫉恶如仇,读书成绩好。只是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只读两年私塾,就很不愿辍学了。他好怨恨那个不合理不公平的社会。他说地主家的孩子读书再不行,也要读书,就是在学校光耍也要多耍几年;而穷人家的孩子成绩再好也读不起书,并且跟着父母早早地干农活,天天在田地里辛苦地干,到收获时除了交租,家里剩不了多少,过不起年不说,平时还要挨饿受冻,苦不堪。有一次,本村一个地主家大办宴席娶儿媳妇,他爱凑热闹,便大院子里去玩,站在院坝里,看见大方桌摆着大碗大盘的粉蒸肉和烧白,那些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有说有笑地大口大口地吃着,他真馋得快流出口水了。因为家里送不起礼金,他便没有跟着父母上席的机会,想美美地吃一顿饭,都不能实现,心里不是滋味他十分不满那些富人。他悄悄溜到院坝下面的竹林里,发现有杀猪时倒掉的猪毛,顺便抓起一大把,又不声不响地钻到厨房里,趁人不在,将头发撒到一大锅热气腾腾的豆腐烫里,再用大勺子搅了一通,离开了。他这举动,虽然发泄了心头之恨,惹了大麻烦。就餐的客人们都发现了猪毛,很伤老板的面子。老板质问厨师,是怎么搞的。厨师自己说不清楚,喊冤叫屈。有邻居知道只有那个“混小子”小王才有那么大的胆子,便向地主老财告发了丢猪毛的人。地主找到小王的父亲出气,父亲也说不清楚,于是到处找孩子对质,就是找不到,十分着急。小王知道自己闯祸了,便跑到后山的岩洞里藏起来。饿了一天一夜,实在不能坚持了,就溜到邻村找食物充饥。说来也巧,在路上遇到了一支全副武装的军队。他大胆地找一个当兵的要吃的,兵哥哥们很同这位怜的小青年,就给他一个烧饼,还带他加入了行军的队伍。后来,他才知道,自己进入了为老百姓打天下的军队,有个好听而且响亮的名字叫红军。他从一个小青年跑出家门,到后来成为一名战功赫赫的将军,太不容易了。从离开家乡到这次回故乡,将近五十年,多么漫长的半个世纪呀。

    王文军讲了这一段少有人知晓的传奇故事后,大家都在想象当初那一幕景。这时候,走来一个老头子。朱刚看着 老人问道:“”王大伯,你来做什么呀?

    王大伯心事重重地说:“你们这些年轻人都不知道,我是来接王将军的。”

    王文兵好奇:“难道你老人家也认识王将军?”

    王大伯笑着说:“何止是认识,你们这些个年轻人都不知道,我与王将军是老战友,是生死之交!不过说来话长啊。”他这一说,把大家都惊呆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好一会儿后,朱刚发话问:“你与王将军当真是老战友,你也当过兵?不会是开玩笑吧!”

    王大伯激动地说:“50年前,我与王将军同时从老家村子出发,还被编入同一个连队,我们在战斗中都多次受伤,立过战功,后来,在长征途中,走散了,我后来费尽周折也没有赶上连队,便只好饿着肚子回到老家,当了农民,学会石匠活到处打短工为生,不知将军是怎么找到部队的,又是怎么一步步当上将军的,他回来,我一定要问他,搞个明白。不过,我说这些,也许你们会认为是瞎编故事,那说了不算,等将军到了,你们问问,看我王老汉说没说假话。”

    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到了。王老的专车缓缓地开到了公社大门外的空坝里。公社领导带着大家迎接王将军。

    王文军、王文兵不顾一切地冲上去,大喊:“大爹,大爹!”那位身材高大,全服武装的警卫员先下车开了车门,扶着王将军下车。王将军穿着将军服,身体很胖,但看起来却很有精神。王老踩着这片熟悉而又陌生的阔别了半个世纪的土地,心无比激动,他与领导握手后,再环视一周,向周围的老乡们挥手喊道:“乡亲们好,乡亲们好!”

    他的两个侄儿迎上前去,警卫员说了一句普通话后,让在身边,等他们亲人相见。王将军拉着他们的手,亲切地问:“你们就是文军和文兵两兄弟,都长这么大了,成大人,很好,很好。”

    王文军说:“大爹呀,我们好想你哟,你终于回来了。”

    王将军说:“孩子,我也想你们呀,你们父母都好吧?”将军流着热流说。

    王大伯上前喊了声:“王将军,你终于回来了,我们盼了几十年了哟。”

    “你是——”王将军闻声后盯着老汉,陷入了沉思。他想了好一阵,迷惑地问道。

    本书首发来自17k小说网,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 乡野女教师  http://www.agxs6.com 移动版阅读m.agxs6.com )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全文阅读 | 加入书架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书页 | 返回书目